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宣介《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从“富人的俱乐部”到“普惠之光”
在2024年12月26日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房连泉宣介了《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报告结构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分为三篇:理论篇、中国篇和国际篇。报告详细分析了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以及国际上的养老金制度经验。
企业年金
1. 发展历程:报告回顾了企业年金在过去20年的发展,特别是DC型投资治理体系的建立。企业年金市场化程度高,投资收益率整体良好。
2. 覆盖面与基金规模:报告探讨了如何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和基金规模,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加入的建议,以及集合年金计划的可能性。
3. 投资选择权:报告讨论了是否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以及年金管理模式的改革。
个人养老金
1. 多元化特征:报告显示,2024年已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者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集中在30至50岁之间,地域分布上,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者占比较高。
2. 投资行为模式:投资者倾向于长期持有非货币基金,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具有一定的长期规划意识。
3. 政策建议:报告建议通过拓展投资范围、增加领取条件和办法等方式,提升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吸引力。
国际经验
1. 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报告分析了这些国家年金制度改革的情况,特别是美国的企业年金、英国的NEST计划等。
2. 欧洲大陆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传统上年金计划薄弱的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压力下开始发展第二支柱。
3. 北欧国家:职业年金非常发达,大部分是强制性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养老金融发展
1.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报告强调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各层次比例及相互融通的清晰设计建议。
2. 金融科技应用:报告指出,金融科技的应用将推动养老金融的转型升级,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加全面和智能的服务保障。
报告了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扩大覆盖面、优化投资选择、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报告认为,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更多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报告原文最近有个大消息在养老圈里炸开了锅!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这位养老界的“大V”,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的发布会上,可是把大家的好奇心都勾出来了。咱们就来聊聊这份报告,看看它都说了些什么,对咱们的养老金未来有什么影响吧!
企业年金:从“富人的俱乐部”到“普惠之光”

房连泉在报告中提到了企业年金,这个曾经被称作“富人的俱乐部”的制度,如今正逐渐向更广泛的群体敞开大门。20年的发展,企业年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仅确立了基本制度框架,还建立了DC型投资治理体系,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不过,房连泉也指出了企业年金覆盖面窄的问题。目前,企业年金的覆盖人数只有3200万左右,这对于庞大的中国人口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报告提出了扩大覆盖面的建议,比如促进中小企业加入,推广集合年金计划,甚至试点人才企业年金。
养老金改革:三支柱体系逐步完善

房连泉在报告中提到,我国养老金体系已经形成了三支柱体系,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其中,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实,更是为养老金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房连泉表示,下一步年金制度应该提出再改革的时机。他认为,在公平的条件下,让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加入企业年金,将有助于推动年金制度的发展。
投资理念:从短期化到长期化

在投资方面,房连泉指出,企业年金的相关投资理念也需要进一步调整。过去,企业年金的投资考核过于短期化,这不利于年金制度的长期发展。因此,报告建议,要避免考核的短期化,注重长期投资收益。
企业年金与生产经营:相辅相成
除了养老金改革,企业年金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专家表示,企业年金可以不以普惠的形式缴纳,而是作为企业薪酬激励的一部分,发放给为企业作出贡献的骨干或专业技术人才。
这样的做法,既能激励员工,又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人才储备。可以说,企业年金与生产经营是相辅相成的。
未来展望:养老金体系更加完善
房连泉在报告中表示,2025年到2035年是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走向成熟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年金制度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养老金体系将更加完善,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养老金体系的未来图景。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养老金体系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