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棒棒”变“金条条”,河南小山药有何魔力?
河南小山药,尤其是铁棍山药,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以下是河南小山药的几个主要特点:
1. 历史与产地:
河南小山药主要指古怀庆府(现河南省焦作辖区温县、沁阳、武陟、孟州)所产的山药。铁棍山药因药效显著,被誉为“怀参”。
2. 生长环境:
铁棍山药分为垆土铁棍山药和沙土铁棍山药。垆土铁棍山药生长在坚硬且黏性大的垆土地中,形状略弯,粗细不均;沙土铁棍山药则生长在松软的沙土中,形状较直。
3. 外观与口感:
垆土铁棍山药表皮呈铁锈色,有明显的红斑,纹理粗糙;沙土铁棍山药表皮土褐色,密布细毛,有紫红色不光泽斑。垆土铁棍山药口感较好,沙土铁棍山药则面甜,营养价值高。
4. 经济价值:
铁棍山药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通过推广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当地每亩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5. 乡村振兴:
河南小山药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通过“企业 农户”运营模式,订单采购、合同采购和联合种植等方式,山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电商订单火爆,日均发货量达1.5万至2万单。
6. 品牌化与深加工:
当地政府和企业积极推动品牌化建设,统一设计包装箱并申请外观专利,二维码防伪让消费者能够追溯种植户的详细信息。通过与深加工企业合作,构建了“种植 研发 生产加工 全网销售”的现代产业模式。
河南小山药,尤其是铁棍山药,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化建设,实现了从“土棒棒”到“金条条”的华丽转身,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看似普通的“土棒棒”,竟然能变成闪闪发光的“金条条”?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河南焦作温县,一探究竟,看看这神奇的“土棒棒”——铁棍山药,究竟有何魔力,能让它从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
一、铁棍山药:貌不扬的“土棒棒”

在温县,有一种山药,它长得有点像生锈的铁棍,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铁棍山药。别看它其貌不扬,口感却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独特的口感和品质,让它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二、九年磨一剑:种植不易

铁棍山药的种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温县民间,有“九年磨一剑,地气蕴怀参”的说法。一块垆土地,要经过九年的轮作,才能种出铁棍山药。这就是为什么不是所有山药都能叫温县铁棍山药的原因。
三、线上线下结合:拓宽销售渠道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价值,种植户们采取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在韩郭作村,山药种植面积达7000亩,电商订单尤为火爆,占比高达60%,日均发货量达1.5万至2万单。
四、品牌化、广告宣传:让“土棒棒”变“金条条”
“再好的山药也怕巷子深。”韩郭作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祎琨说。为了实现线上高利润,品牌化是关键,同时也要注重广告宣传。
为此,该村党支部积极与县直相关部门对接,为种植户统一设计包装箱并申请外观专利。包装箱上不仅印有“温县铁棍山药”字样的证明商标和二维码防伪,扫描二维码还能查看种植户的详细信息。
五、深加工、现代产业模式:让“土棒棒”焕发新生
在温县,像韩郭作村一样的村子还有很多。他们正在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以铁棍山药市场为引擎,创新“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代表性传承人、温县四大怀药协会会长康明轩,大半生都在和铁棍山药打交道。他说:“在中国古代,铁棍山药被誉为神仙之食。如今,‘神仙之食’之所以能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关键在于守正与创新,既坚守了传统工艺的炮制精髓,又通过深加工使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通过这些努力,铁棍山药从田间地头走向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金条条”。这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的成功,更是中国传统农业智慧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一起期待,这神奇的“土棒棒”在未来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