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青绣产业带动一方增收,青绣,历史的瑰宝
青海互助县的青绣(盘绣)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以下是该产业的一些关键点:
1. 产业规模和就业:
互助县设立了45家青绣工坊,共有5500余名绣娘从事相关工作。
盘绣产品的年产量达到8万余件,年产值约为1760万元人民币。
2. 经济贡献:
通过青绣产业,互助县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增收,盘绣产品年产量和产值稳步提升。
3. 人才培养和工坊建设:
互助县大力挖掘传统手工技艺资源,引导绣娘们就业创业,促进民众稳定增收。
通过设立青绣工坊和开展培训,互助县加大了对从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4. 产品创新和品牌推广:
互助县与多家单位和企业合作,研发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大美青海”“七彩互助”“青稞美酒”系列伴手礼、民族服饰、旅游摆件等。
青绣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欢迎,还通过登上国内外时装周的舞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5. 文化传承与现代融合:
青绣产业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青绣作品以其精湛的技法和独特的针法,展示了青海各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通过这些举措,青绣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互助县的一张亮丽名片。青海互助:青绣,指尖上的致富密码
想象当你轻轻触摸那些细腻的绣品,仿佛能感受到青海互助的山水灵气。这里,青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希望。近年来,青绣产业在青海互助悄然兴起,成为带动一方增收的致富密码。
青绣,历史的瑰宝

青绣,又称盘绣,是青海民间土族的传统刺绣技艺。它历史悠久,手法独特,风格古朴,色彩艳丽,应用广泛。青海民间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丹噶尔皮绣、蒙古族刺绣等传统刺绣统称为青绣,被先后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产业兴起,绣娘们的新希望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近年来大力挖掘传统手工技艺资源,加大青绣从业人才队伍建设。在这里,青绣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绣娘们纷纷加入这一行列。
目前,互助县共设立青绣工坊45家,绣娘达5500余名。这些绣娘们用一双双巧手,将青绣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创新研发,让青绣焕发新生

为了使青绣这一传统技艺焕发新生,互助县加大了新产品研发力度。他们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理念融入针法中,创新开发出时尚箱包、挂件、抱枕等产品。同时,还学习借鉴湘绣、苏绣等刺绣产品的特点,融合多方文化风格,让产品更具观赏性。
如今,青绣产品已遍及青海省内多个旅游景点,青绣体验店也开到了上海、澳门、意大利等地。在青海省海东市,集体验、展示、培训、产销、运营于一体的青绣产业一站式服务基地,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平台,从建设至今累计吸引140家企业(工坊)入驻,吸纳50名工坊带头人、1500名长期性绣娘和15万名季节性绣娘就业。
技能培训,助力绣娘们展翅高飞
为了让更多绣娘掌握青绣技艺,青海省共和县总工会举办了困难农民工青绣技能培训。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青绣的基础知识、图案设计、花色搭配等方面对参训农民工进行指导,深入讲解握针、下针、行针、打结等青绣工艺的基本技巧。
培训结束后,全体参训农民工展示了培训成果。共和县总工会和培训学校将积极对接县内优秀企业促进培训农民工就业,现场征求了参训农民工前往结业或在家就业意愿,从而实现就业和增收,力争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的美好愿望。
青绣,这一指尖上的艺术,正在青海互助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它不仅让绣娘们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更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绣这一致富密码将引领更多地区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