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耕地保护显成效,粮食安全添保障,人民日报耕地保护文章
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长。
首先,全国耕地面积持续增加。截至目前,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亿亩,连续两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2022年较上年增加约130万亩,为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各地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共处置了2018年底前审批以后没有供应出去以及供应以后闲置的土地2200多万亩,有效盘活了土地存量。此外,自然资源部在全国28个省区市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建立了446个试点,将耕地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夯实了耕地基础。
同时,各地采取了多项举措为永久基本农田制订永久保护方案,每半年实施一次动态监测,确保了良田的高质量发展。
尽管如此,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保护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依然突出。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更加艰巨,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总体而言,通过一系列耕地保护措施,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未来仍需继续努力,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增长。你知道吗?最近耕地保护的话题可是热得烫手呢!这不,人民网就评了这件事,说咱们国家的耕地保护成效显著,粮食安全也有了新的保障。咱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耕地保护背后那些让人惊喜的故事。
一、耕地面积稳中有增,粮食安全有保障

你瞧,2023年末,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19.29亿亩,这可是比2019年增加了1120.4万亩呢!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每一亩耕地都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耕地面积的增加,意味着我们的粮食安全有了更坚实的保障。想想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可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有了这些耕地,咱们就能更好地端牢自己的饭碗,让14亿多人的肚子吃得饱饱的。
二、南北双增,耕地布局更优化

以前,咱们国家的耕地一直呈现“南减北增”的趋势,但最近几年,这种格局开始发生了变化。现在,南北耕地都开始增加,尤其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耕地净增加了210.5万亩。
这种变化,无疑是对耕地布局的一次优化。要知道,耕地分布合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益。现在,咱们国家的耕地布局更加科学,这可是咱们粮食生产的一大福音。
三、坡耕地减少,耕地质量提升

以前,咱们国家的坡耕地比较多,这可不利于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但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国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净减少了132.19万亩,2度以下的耕地净增加了714.7万亩。
这可是个大好消息!坡耕地减少了,耕地质量自然就提升了。这样一来,咱们种地的时候就能更加放心,不用担心土地质量的问题。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丰收良田指日可待
为了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咱们国家可是下了大功夫。有关部门和地方锚定了一个目标: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已经超过了10亿亩。想想看,这可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啊!有了这些高标准农田,咱们种地的时候就能更加省心,丰收的良田指日可待。
五、耕地保护,人人有责
耕地保护,可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咱们每个人都要有这份责任。节约用地,保护耕地,这可是咱们每个人的义务。
咱们要倡导节约用地理念,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保护耕地的行动中来。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之基。
耕地保护成效显著,粮食安全有了新的保障。这可是咱们国家的一件大喜事,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粮食安全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