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渔民上岸护生态 芦苇生“金”花式富民,渔民上岸,生态保护成新使命
在浙江湖州,渔民上岸护生态和芦苇生“金”花式富民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渔民上岸: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湖州在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关停了不达标污染企业,并完成了13个行业的提标改造及转型升级任务。常年生活在太湖上的渔民整体上岸,转而从事生态养殖和河道保洁工作。例如,宜船湾村的渔民响应生态保护政策,离河“上岸”,成立了强村公司,从事生态养殖和河道保洁工作。
2. 芦苇科学种养:在太湖南岸,湖州迎来了芦苇收割季。科学种养芦苇不仅保护了当地的水生态环境,还让原本无处安放的废料变成了强村富民的“香饽饽”。收割后的芦苇可以用于多种用途,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3.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湖州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77个县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首次100%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较2013年提升了16.7个百分点。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改善了水质,还为全国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4. 生态红利:湖州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形成了特有的生态保护模式。2024年,湖州市入选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
5. 村民收入:村民们在芦苇收割和生态保洁工作中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例如,湖州市吴兴高新区的村民通过芦苇收割和生态保洁工作,每人每年的收入大约在四万五到五万元之间。
综上所述,浙江湖州通过渔民上岸、科学种养芦苇和生态保护等措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太湖之滨,芦苇摇曳,渔民变“绿领”,生态变“金山”
想象清晨的湖面上,微风轻拂,芦苇随风摇曳,那画面美得如同一幅水墨画。这就是浙江湖州,一个因水而美、因人而富的地方。在这里,渔民们不再只是捕鱼为生,他们变身“绿领”,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太湖,让芦苇成为生“金”的宝贝。
渔民上岸,生态保护成新使命

曾经,湖州的渔民们以捕鱼为生,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太湖的鱼儿越来越少。为了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湖州市吴兴高新区的村民们纷纷上岸,转型成为生态保护的守护者。
“我们渔民都上岸了,现在日常负责村庄和河道保洁,人均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左右。”湖州市吴兴高新区幻溇村村民尚卫财自豪地说。
芦苇收割,生态与经济双赢

冬季是芦苇收割的季节,湖州市吴兴高新区的村民们穿上下水裤,在沿岸水域开展芦苇收割作业。他们手持镰刀,一手握住芦苇,一手从下方割断,然后将割下的芦苇捆扎成捆,搬上岸。
“割完一捧就捆扎,再搬上岸,一捆大概有50斤。”尚卫财说,“这几年,我们渔民都上岸了,日常负责村庄和河道保洁,人均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左右。”
收割后的芦苇茬,第二年春季会再次生长,有效净化水质、保护水生态。而收割下来的芦苇,则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资源。
废料变宝,芦苇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长中的芦苇有利于生态保护,枯萎腐烂的芦苇却会污染水体。那么,收割后的芦苇如何处理呢?
湖州市吴兴高新区将芦苇免费送给热电企业及养殖户进行再利用。近日,一车5千多斤重的芦苇,被送到了附近村民叶金龙的湖羊场。
“芦苇进入湖羊养殖场,变成饲料。”叶金龙说,“湖羊吃的种类多,营养均衡,肠胃功能就更好,还能节省2万元至3万元的饲料钱。”
据了解,当地芦苇收割面积约120亩,预计收割作业将持续到2025年1月中旬,总计收割60多万斤芦苇。
生态富民,一举三得的好事
定时收割芦苇既能保护水环境,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便利的饲料来源,还能为上岸渔民创收,一举三得。
“废料变富矿”,一根芦苇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湖州市吴兴高新区的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太湖,让生态与经济双赢。
这就是浙江湖州,一个因水而美、因人而富的地方。在这里,渔民们不再是单纯的捕鱼者,而是生态保护的守护者,让芦苇成为生“金”的宝贝,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