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歌舞团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上演,走进《融聚千年》
《融聚千年》是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于2024年12月29日和30日在北京民族剧院成功上演。这部作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演绎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旨在从文化艺术视角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演出分为序幕、尾声以及“古今共鸣”“万疆共美”“家园共筑”三个篇章,以一位当代青年的视角串联全场。通过音乐短剧、舞蹈表演、情景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聆听融通古今的历史共鸣,走进同心共筑的美好家园。
《融聚千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华文化符号,如文物古迹、历史典故和千古佳话等,通过创新性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王成刚担任该作品的艺术总监,总导演董雪海和执行导演共同执导。
此次演出不仅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你走在街头,耳边忽然传来悠扬的旋律,那是民族乐器的合奏,婉转动人。抬头望去,中央民族歌舞团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正在上演的广告牌映入眼帘。你不由得停下脚步,好奇心被勾起,这场演出究竟有何魅力,能够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走进《融聚千年》

《融聚千年》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出,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盛宴,是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艺术结晶。这场演出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一睹为快。演出通过音乐、舞蹈、诗歌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从远古的传说到现代的繁荣,带领观众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音乐的交响

当你走进剧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上那气势恢宏的乐队。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音乐家们手持民族乐器,演奏出令人动容的旋律。古筝、二胡、笛子、琵琶,每一种乐器都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音乐不仅是背景,更是整个演出的灵魂,它将观众带入一个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乐章都是一个故事,每个音符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舞蹈的韵律

舞蹈是《融聚千年》的另一个亮点。民族舞蹈的表演者们,穿着各民族的传统服饰,舞步轻盈,动作优美,展现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从汉唐的雍容华贵到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每一个舞蹈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你会看到《敦煌飞天》的梦幻、《孔雀舞》的优雅、《蒙古舞》的豪迈,以及《傣族孔雀舞》的柔美,每一个舞蹈都是一次文化的展示。
诗歌的吟唱
诗歌在《融聚千年》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诗歌的吟唱不仅传达了历史的脉络,更抒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诗经》中的经典篇章,《楚辞》中的浪漫意象,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都在演出中得到精彩呈现。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验,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绘画的再现
《融聚千年》还通过多媒体手段,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入演出之中。古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仿佛活了过来,伴随着音乐和舞蹈,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从《清明上河图》到《千里江山图》,从《洛神赋图》到《步辇图》,这些经典名作通过现代技术的再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画家的世界中。
观众的反响
观众的反响是衡量一场演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融聚千年》自上演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观众们纷纷表示,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视听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有人感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赞叹于演出形式的创新与融合,有人则沉浸于历史的回顾与文化的传承。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能在这场演出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融聚千年》不仅仅是一场演出,它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这场演出通过现代的手段,将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既保留了文化的精髓,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样的尝试,不仅让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你离开剧场时,脑海中还回荡着那美妙的旋律,心灵深处被深深触动。《融聚千年》不仅带给你一场难忘的艺术体验,更让你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它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的过去,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你不仅仅是观众,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