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大观”走进云南建水:唱响中原与边地文化交融之美,古韵悠扬,建水文庙的记忆
“民歌大观”第二十九期云南经典民歌音乐分享会于12月30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举行。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经典民歌的演唱,展现中原与边地文化的交融之美。
在活动中,观众可以在建水的古街漫步,感受烧豆腐的香气,并一起欣赏《建水记忆》等歌曲。这些歌曲带领观众“走进”中国最大的地方性文庙建水文庙、历经600多年风雨仍雄镇滇南的朝阳楼、被誉为“滇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团山古村等地标性建筑。此外,建水紫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展示。建水紫陶素有“滇南琼玉”之称,以其“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美誉闻名于世。
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建水丰富的文化遗产,还通过音乐的形式,促进了中原与边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亲爱的读者们,今天我要带你们踏上一段美妙的音乐之旅,去到那片被群山环抱、文化交融的神奇土地——云南建水。这里,中原文化与边地民族文化的交融,就像一首悠扬的民歌,唱响了历史的回声,也奏响了未来的乐章。
古韵悠扬,建水文庙的记忆

走进建水,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地方性文庙——建水文庙,历经600多年风雨,依旧雄镇滇南。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体会到边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千年紫陶,滇南琼玉的韵味

建水,还有着“滇南琼玉”之称的紫陶。这种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紫陶,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千年紫陶》这首歌曲中,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风烟,一起领略了建水紫陶的风华。
多元文化,洞经音乐的祭祀

建水,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之地。在这里,洞经音乐被用来祭祀孔子,汉族花灯与彝族民歌水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建水花灯。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让建水成为了中原与边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方言歌唱,汉彝语言的融合
走进建水,你会发现,当地人说方言就像唱歌。这是因为最早居住在建水的民族是彝族、哈尼族和傣族,而明朝初年,汉族大量进入建水,汉族方言与彝族白话的融合,造就了建水方言歌唱性的特点。
建水小调,600多年的传承
建水小调,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深受彝族四大腔影响,分为爱情、诉苦、劳动、故事、生活、猜拳、杂弦等七大类型。至今仍在传唱的小调就有68首、杂弦调26首。这些小调,就像建水的历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民歌盛宴,民族民间艺术家们的联袂献艺
在“民歌大观”第二十九期云南经典民歌音乐分享会上,民族民间艺术家们联袂献上彝族花灯《编花调》《补缸调》《石榴开花红彤彤》,唱跳烟盒舞《六穿花》《青菜青》,说唱建水方言歌曲《尼基点儿》,以及《西乡坝子一窝雀》《米轨时光》《建水等你唻啯哩》《遇见建水》等经典歌曲,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建水小调的盛宴。
传承与交流,民歌大观的意义
“民歌大观”云南民歌展演系列活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旨在通过向海内外受众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推广民族文化的知名品牌和跨国文化交流推广的优质载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亲爱的读者们,这就是建水,一个充满文化交融之美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中原文化与边地民族文化的交融,可以看到多元文化的碰撞,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活力。让我们一起,用歌声,用音乐,去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