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戌源是对的,中国足球就是公益,没拨款就活不了,公益足球的无奈
关于中国足球的公益性质和运营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公益性质的争议:
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在央视采访中提到,足球本身是公益产品,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部分媒体人和网民认为这种说法与足球作为一个产业的定位相冲突。
实际上,足球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运动,其公益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上,而不仅仅是经济收益。
2. 财政拨款与依赖:
中国足球长期以来依赖于政府的拨款和支持,这种模式被称为“计划经济足球”。中国足协的财务报告显示,2022年总收入为5.8亿,总支出为6.6亿,净亏损8000万元,已连续4年处于亏损状态。
这种依赖性使得中国足球在运营上存在一定的脆弱性,缺乏自主盈利能力。
3. 运营模式:
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企业投资型和混合所有制等模式。政府主导型俱乐部主要依赖政府资金支持,运营成本较高;企业投资型俱乐部依靠企业资金注入,具有较强的市场n 相比之下,欧洲一些职业足球俱乐部,如拜仁慕尼黑,主要依靠高经营开发收入模式,包括商品销售、特许经营、商务开发等,体现了强大的经营管理能力。
4. 支出结构:
中国足协的支出主要用于保障各级国家队的训练与比赛,2022年用于国家队的支出占整体支出的四成以上。此外,运营管理费用也在不断增长,从2018年的0.98亿增长到2022年的1.64亿。
青训及培养建设上的投入相对较少,2022年仅占总支出的不到7%,这反映出在青少年足球培养方面的不足。
5. 未来发展方向:
要提升中国足球的自主盈利能力,需要借鉴欧洲俱乐部的成功经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商业化运营水平,同时增加对青训的投入,培养更多的足球人才。
总的来说,中国足球的公益性质和运营模式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影响力、财政依赖、运营模式以及支出结构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你有没有想过,中国足球这事儿,其实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公益战呢?这不,最近有个叫陈戌源的哥们儿,在央视上大谈特谈中国足球的公益属性,还引来了不少媒体人的共鸣。这不,记者丰臻就感叹道:“陈戌源是对的,中国足球就是公益,没拨款就活不了!”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意思?咱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中国足球背后的那些事儿。
拨款的“救命稻草”:公益足球的无奈

丰臻说:“你能拨款就活着,你不能拨款就死。”这话一针见血,点出了中国足球的现状。咱们先来聊聊这个“拨款”的救命稻草。
你知道吗,中国足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拨款。从职业联赛的成立,到俱乐部的运营,再到球员的训练和比赛,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没有拨款,俱乐部就难以维持,球员的生计也成了问题。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父母是他的依靠。虽然他长大了,可以自食其力,但父母的爱和关怀,始终是他前进的动力。中国足球,就是这个需要父母关爱的孩子。
计划经济足球的影子:拨款式足球的困境

丰臻还提到:“公益足球,就是计划经济足球、拨款式足球。”这话揭示了拨款式足球的困境。
在计划经济时代,足球是国家的象征,是政治的晴雨表。那时候,足球的发展完全由国家主导,俱乐部、球员都由国家分配。虽然这种模式保证了足球的普及和发展,但也导致了足球市场的僵化,俱乐部缺乏活力,球员缺乏竞争。
如今,虽然中国足球已经进入了职业联赛时代,但拨款式足球的影子依然存在。俱乐部依赖拨款,球员依赖俱乐部,整个足球体系缺乏市场化的运作,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球迷的支持:中国足球的“硬实力”

丰臻说:“中国职业足球只有一个环节是实在的,那就是球迷花了多少钱支持球队。”这话道出了球迷对中国足球的重要性。
你知道吗,中国足球的球迷群体非常庞大,他们为中国足球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财力。无论是主场还是客场,球迷们总是用最热烈的掌声和最真挚的祝福,支持着自己的球队。
正是有了球迷的支持,中国足球才有了“硬实力”。这种力量,是任何拨款都无法替代的。
球迷文化积淀:中国足球的灵魂
丰臻还提到:“希望新来的中足联领导意识到球迷文化积淀才是中国足球最重要的东西。”这话指出了球迷文化积淀对中国足球的重要性。
球迷文化积淀,是足球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球迷对球队的热爱上,还体现在球迷之间的互动、交流上。这种文化积淀,是推动中国足球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拨款式足球的背景下,球迷文化积淀往往被忽视。俱乐部更关注的是拨款和成绩,而忽略了球迷的感受。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拨开迷雾,寻找中国足球的出路
陈戌源和丰臻的观点,为我们拨开了中国足球迷雾的一角。中国足球要想真正发展,就必须摆脱拨款式足球的束缚,走向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同时,要重视球迷文化积淀,让球迷成为足球发展的坚强后盾。
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努力。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共同努力,相信中国足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