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 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举行
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顺利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公共考古中心和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
会议的主题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边疆考古相关专家学者。会议期间,共推出了51场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了边疆省份最新的考古发现、城市考古、边疆族群文化、边疆史地、佛教考古、中西文化交流、冶金考古、植物考古、文物保护与实验室考古等多个方面。这些报告不仅展示了边疆考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向,也实证了边疆民族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会议的目的是通过考古材料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与会专家学者还深入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探讨了边疆考古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推动边疆考古工作发展的多项建议亲爱的读者们,今天我要带你们走进一场特别的学术盛宴——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这场研讨会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交流,更是一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的盛会。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12月27日至28日,北京,一场名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的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首都举行。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边疆考古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边疆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这场研讨会的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区域涵盖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广西、甘肃等省区。涉及的遗址包括新疆的吉木萨尔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西藏的玛不错、西部城堡,青海的乌兰泉沟墓地,内蒙古的赤峰彩陶坡,黑龙江的穆棱河流域遗址,吉林的珲春温特赫部城,辽宁的二布尺南遗址,云南的维西吉岔遗址,广西的恭城县牛路冲,甘肃的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
51场学术报告,精彩纷呈

在这场研讨会上,共有51场边疆考古专题学术报告轮番登场。这些报告内容丰富,涵盖了《秦汉王朝的形成与文明互鉴》、《商周时期中原与边疆地区的金属资源流通问题》、《秦汉时代主体人群发展壮大的考古学观察》等多个议题。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郭物研究员的报告《北庭故城、奇台唐朝墩遗址和吐鲁番市西旁唐宋时期景教寺院遗址的发掘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郭物研究员指出,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唐至元代时期边疆治理方面采取的包容政策,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宗教中国化的生动例证。
专家观点交流分享,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学术报告上,专家们结合边疆考古研究实践,积极交流分享学术观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指出,中国青铜冶铸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是外来因素与本土创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出冶金技术从边疆到中原的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碎叶城及其周边古代城址的考察》、《张骞时代之西域城址》、《欧亚草原东部斯基泰型铜剑的流通与草原阶层化社会的扩张》、《陶器有机残留物视角下的农牧交错带形成过程》等多个议题的探讨,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凝心聚力,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这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边疆考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更让广大专家学者深刻认识到,边疆考古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价值引领。
在新时代,我们要牢记嘱托,再奋进,凝心聚力谱新篇。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