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7年多来共立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98.9万余件,近99%的案件在审前整改到位,数据背后的故事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自2017年7月1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98.9万余件,发出检察建议78.9万余件,整改率达98.8%。这些案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无障碍环境建设、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你知道吗?最近最高检公布了一组让人眼前一亮的数据,那就是7年多来,他们共立案办理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98.9万余件!而且,更让人惊喜的是,近99%的案件在审前就已经整改到位了!这可真是大快人心啊!
数据背后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行政公益诉讼。简单来说,就是当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侵害了公共利益时,检察机关可以依法提起诉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最高检公布的这组数据,无疑是对我国公益诉讼工作的一次全面展示。
据最高检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98.9万余件。这背后,是无数检察人员辛勤付出的结果。他们深入基层,调查取证,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战。
高效办案,成效显著

那么,这些案件是如何在审前整改到位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1. 强化监督,督促整改

检察机关在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时,会依法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督促其及时整改。这种监督不仅体现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还体现在案件办理后的跟踪监督上。一旦发现行政机关整改不到位,检察机关会依法提出检察建议,甚至提起诉讼。
2.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在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过程中,检察机关会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媒体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这种联动不仅有助于提高案件办理效率,还能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诉讼中来,共同维护公共利益。
3. 创新方式,提高效率
为了提高案件办理效率,检察机关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例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案件进行快速筛选、分析,提高案件办理的精准度。此外,检察机关还积极探索“互联网 公益诉讼”模式,让公益诉讼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4. 强化宣传,提高公众意识
检察机关在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公益诉讼的认识。通过举办讲座、发布案例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诉讼,参与到公益诉讼中来。
未来展望
虽然我国公益诉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行政机关对公益诉讼的认识不足,整改力度不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法律适用、证据收集等方面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检察机关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公益诉讼工作水平。未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法律适用研究,提高案件办理质量
2. 深化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等合作,形成公益诉讼工作合力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公益诉讼的认识和参与度
4. 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案件办理效率
7年多来,最高检在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是检察机关的努力,更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公益诉讼工作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