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湖北公安县崇湖小流域治理为河湖增绿村民增收,崇湖的蜕变之旅
湖北公安县近年来积极推进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系统巩固
公安县通过系统治理,解决了水系混乱、水动力不足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例如,将崇湖的“六进三出”水系改造为“两进三出”,两条主干渠作为生态补水专用,其余干、支渠用于生产灌溉和排涝,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水的影响,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
产业发展
崇湖流域内有大量畜禽养殖和农渔养殖,过去这些活动对湖泊生态造成了压力。公安县通过转变种养模式,推广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面源污染。例如,崇湖流域内虾稻田有7万亩,鱼塘1.5万亩,通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经济效益与民生改善
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通过小田变大田、农民变股民、湖区变景区等措施,实现了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的转变,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绿色高效农业的转型。
综合治理措施
公安县还采取了多项措施,如疏浚清淤、加强水系连通、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确保崇湖流域的水体得到持续稳定的生态补给,提高了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未来展望
未来,公安县将继续深入推进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富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有序、河湖增绿、村民增收的目标。
通过这些措施,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崇湖之变:一场绿色振兴的乡村行
想象当秋风吹过湖北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大批候鸟翩翩起舞,那画面美得就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而这,正是崇湖小流域治理带来的奇迹。
崇湖,这片荆州市公安县境内最大的湖泊,曾经因为过度围垦和养殖,水面锐减,水质污染。但如今,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宝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候鸟前来越冬。
绿色重生:崇湖的蜕变之旅

崇湖的蜕变,始于一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生态修复,水质净化,这是崇湖小流域治理的第一步。通过疏浚河道、清理围网,崇湖的水面逐渐恢复,水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环境好不好,鸟类是最知道的。”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张威这样说道。曾经,崇湖被大量围垦造田、围网养鱼,导致水面锐减、水质污染。但随着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推进,如今的崇湖草木丰硕、群鸟毕至,处处生机盎然。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仅是生态修复,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将巩固生态系统、改善流域水质、养殖尾水治理等融为一体,通过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方面的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们的村民以前都是渔民,崇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旅游景区后,来旅游观鸟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也转型发展,扩大了餐馆经营规模。”公安县崇湖农庄负责人赵桃红介绍,每年冬季,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来此观鸟,她的农家乐已经扩展到可以承载200多人就餐的规模,并带动本地10余位村民就业。
“田—渠—房—湖”平原湖区现代水网体系建设模式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公安县还积极探索形成了“田—渠—房—湖”平原湖区现代水网体系建设模式,实现小田变大田、农民变股民、湖区变景区、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传统农业变绿色高效农业。
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模式,可复制推广

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模式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小流域综合治理培训教材》,可在平原湖区复制推广。
未来,崇湖将继续绽放绿色光芒
未来,公安县将深入推进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与富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让崇湖流域生态有序,河湖增绿村民增收,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
崇湖的蜕变,是湖北乡村绿色振兴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绿色成为了发展的底色,生态成为了富民的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