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发展林下经济 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绿色沃土,孕育希望
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和中药材种植,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具体措施和成效如下:
1. 发展林下经济:
利用荒坡和林下空地:桐城市充分利用荒坡、林下空地和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资源,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以此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
产业合作:桐城市与北京、安徽亳州、湖北蕲春等地的药企建立了密切的产业合作关系,通过全面对接,实现了一地多收的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例如,青草镇利用7000亩油茶资源,推广林药、林菌、林苗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2. 中药材种植:
种植模式:桐城市青草镇通过种植特色中药材,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道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创新联农、带农和富农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产业对接:桐城市全面对接北京、安徽亳州、湖北蕲春等地的药企,加强产业合作,确保中药材种植的收益。
3. 乡村振兴成效:
经济收益: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和中药材种植,桐城市实现了“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乡村产业振兴目标,显著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生态保护: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效益,还兼顾了生态保护,实现了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4. 未来规划:
规划制定:桐城市根据全市森林资源状况和林下经济发展趋势,聘请专业人员编制了《桐城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建设内容与重点工程。
综上所述,桐城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和中药材种植,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你知道吗?在安徽桐城,有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林下经济田,它们不仅让土地焕发了新的活力,还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这片神奇的天地,看看中药材种植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
绿色沃土,孕育希望

走进桐城青草镇的乔庄村,你会被一片片绿油油的知母吸引。村民们正忙碌着在田间除草,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可不是普通的农田,而是桐城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
“这里的富锌土壤特别适合种植中药材,我们今年秋季主要发展了知母、射干和板蓝根,总面积达到了2000亩左右。”北京一家中医药研究所的基地负责人林巨宽兴奋地说。
林巨宽还告诉我们,他们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村民们种植药材没有后顾之忧。这种全方位的服务,让村民们对中药材种植充满了信心。
盘活荒坡,闲置资源生金

在青草镇尧天村,中药材天冬迎来了采收季。种植户王百牛指着眼前一棵棵饱满的天冬说:“这棵天冬长得特别好,颗粒圆润饱满,大小也很均匀,差不多有四五斤重,现在市场价是四五块钱一斤,这一棵能卖20块钱左右,一亩地能收入约四五万块钱。”
尧天村党总支书记许荣介绍,他们利用高岗坡地种植天冬,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也得到了务工收入,更重要的是村民学到了药材种植技术。
“这批天冬是试种的,摸着石头过河,不敢种太多,只有20多亩,全部是订单销售,虽然价格低一点,但收入稳定可靠。”王百牛说。
一地多收,增效共赢

复兴村创新联农、带农和富农机制,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流转了6个村民组的近700亩林地,栽植油茶,同时与浙江一家药材公司合作,在林下套种栀子花,实现一地两收和村集体、药材公司、村民三方共赢。
青草镇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和药企等单位的合作,百亩白芍、千亩桔梗、千亩栀子花种植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一个集中药材种植与观光于一体的精品中药材种植基地初现雏形。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在蒙城县王集乡,智能菌菇房释放出“蘑”力。安徽林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王集乡科技引领、产业富民的缩影。该公司由返乡创业大学生曹悦及其合伙人陈静兰投资建设,涵盖食用菌的全产业链体系。
“我们引入了先进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菌菇种植大棚,用数字化管控技术,实现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精准调控,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实时监测适宜菌菇的生长环境,防止菌菇遇高温失温、霉变,极大提高菌菇的成活率与品质。”曹悦说。
政策扶持,乡村振兴
安徽金融监管局依托N村落模式,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他们探索民居村落模式,通过修缮改造农民闲置古民居,打造农文旅体验精品线路,创造乡村就业岗位超300个,年接待人数超过60万人次,预计带动村民年均增收5万元。
此外,他们还探索生态村落模式,通过流转耕地、茶园、坑塘、滩涂等,打造主题生态村落,创造乡村就业岗位400个,年接待人数超过20万人次,预计带动村民年均增收4万元。
在北小营镇,集体林场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林地资源,与安徽亳州市芍药缘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千余亩战略协议种植芍药,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这些举措,让桐城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也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期待,这片绿色沃土的未来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