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 增加1120.4万亩,耕地面积大增,南北双增格局显现
根据自然资源部的最新数据,2023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9.29亿亩,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时(标准时点为2019年12月31日)相比,耕地总量增加了1120.4万亩,增幅为0.58%。
从耕地布局变化来看,持续多年的“南减北增”趋势开始转为“南北双增”。具体来说,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耕地净增加了210.5万亩。
耕地面积的增加背景和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政策支持: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保护耕地资源,限制非农业用地的占用。政府还加大了对非法占地的监管力度,保护了耕地资源。
2. 农业技术进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减少了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保护了耕地资源。
3. 区域变化: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增加显著,特别是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的耕地面积均超过1亿亩。
4. 历史背景:自2021年起,我国耕地面积实现了“三连增”,净增1758万亩,这一变化标志着全国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已被遏制。
尽管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我国耕地总量仍然趋紧,这意味着需要更加紧迫地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并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你知道吗?最近有个好消息传来,我国的耕地面积又涨啦!没错,就是那个我们每天吃饭都离不开的耕地,现在全国共有19.29亿亩,比之前多了1120.4万亩呢!这可真是让人开心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喜讯背后的故事吧!
耕地面积大增,南北双增格局显现

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消息,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19.29亿亩,这个数字比之前增加了1120.4万亩。而且,耕地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南减北增”变成了“南北双增”。也就是说,不仅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也在增长,这可是个大喜事啊!
黑龙江、内蒙古等五省区耕地面积超亿亩

在这次耕地面积增加的省份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和新疆这五个省区的耕地面积都超过了1亿亩,合计耕地面积接近全国耕地面积的40%。看来,这些地方可是我国耕地的大户呢!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耕地净增加210.5万亩

从布局变化来看,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耕地净增加了210.5万亩。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啊!这也意味着,南方省份在稳妥有序地恢复一部分流失的优质耕地,减轻了北方省份的水资源和生态压力。
园林地上山,耕地下山趋势明显
从坡度变化来看,园林地上山、耕地下山的趋势初步呈现。全国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净减少了132.19万亩(不含梯田),而2度以下的耕地净增加了714.7万亩。这可是个大转变啊!
耕地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健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耕地保护法律体系也在逐步健全。修订实施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首次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增加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等法律规定。此外,还颁布实施了黑土地保护法,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北方地区水资源和生态保护面临挑战
虽然耕地面积增加了,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保护仍然面临挑战。由于北方地区相对缺水,过度耕种给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未来一个时期,位于北方地区的一些耕地还需逐步调整或退出。
4800余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需调整
目前,全国仍有4800余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不含梯田),还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位于河道、湖区、林区、牧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或受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影响,难以或不宜长期稳定利用。因此,未来一个时期,位于这些区域的部分耕地还需逐步调整或退出。
耕地面积增加,未来可期
总的来说,我国耕地面积的增加,不仅意味着粮食生产的保障,也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