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通车70载:绿色新能源点亮雪域高原,两路通车,雪域高原迎来新生
川藏、青藏公路,这两条被誉为“天路”的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同时通车,标志着西藏结束了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70年来,这两条公路不仅在地理上连接了西藏与内地,更在文化和经济上促进了西藏的快速发展。
建设历程
川藏公路原名康藏公路,起于雅安,止于拉萨,1955年改用现名并以成都为起点。青藏公路始于西宁,迄于拉萨。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开始进军西藏,并在进军过程中修路,以“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策略,历时五个春秋,克服了高原缺氧、地质灾害频发等极端困难,最终在1954年12月25日通车。
历史意义
“两路”的通车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文化和经济上的融合。它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物资交流,改变了西藏原始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创了西藏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新纪元。同时,“两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宝贵的一部分。
发展成就
70年来,“两路”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整治改建。川藏公路的“通麦天险”、觉巴山路段等“卡脖子”路段得到了根治;青藏公路实现了世界首例在高寒冻土区铺设“黑色化”等级路面,提升了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如今,西藏、青海的公路总里程已达21.27万公里,所有县城均已通了公路,进藏通道越来越通畅。
现实意义
“两路”不仅是交通的动脉,更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它促进了西藏的现代化进程,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绿色新能源
在“两路”通车70周年之际,绿色新能源的引入也为雪域高原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新能源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交通运输的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两路”通车70周年不仅见证了西藏交通的巨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穿越雪域高原的绿色奇迹:两路通车70载
想象当你踏上那片被雪山环绕、云雾缭绕的雪域高原,眼前展开的是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公路,它们如同丝带般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这就是被誉为“天路”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如今,这两条公路已经通车70年,它们不仅改变了西藏的交通格局,更以绿色新能源的力量,点亮了这片高原的绿色发展之路。
历史的印记:两路通车,雪域高原迎来新生

70年前,当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西藏结束了千百年来仅有栈道、溜索、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这两条公路的建成,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西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当时,11万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克服了缺氧、高原反应等重重困难,用铁锤、钢钎在悬崖峭壁上凿石通路、在雪域高原开山架桥。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铺就了这两条通往西藏的“天路”。
绿色能源:点亮雪域高原的新希望

70年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见证了雪域高原的巨变。如今,在这两条公路沿线,绿色新能源项目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两路精神”。
从四川的水光互补项目,到西藏的高海拔风电场,再到青海的储能电站,这些绿色工程不仅将清洁电力送入千家万户,也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青藏公路沿线,格尔木市凭借清洁能源产业优势,成为柴达木盆地的绿色明珠。2019年,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在此并网发电,成为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今年7月,世界海拔最高的风机叶片制造基地暨绿色氢能创新基地开工建设,格尔木将风、光、热能转化为电能送入千家万户,点亮了雪域高原。
在川藏公路沿线,一系列水电、光伏和风电项目落地,形成特大型清洁能源项目集群。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200多万块组件构成庞大的光伏发电系统,宛如连绵不绝的光伏海洋。作为全球首个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的水光互补示范项目,柯拉光伏电站与两河口水电站联合运行,实现了光伏与水力发电的高效互补。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为了输送更稳定的清洁能源,今年5月,中国最大的构网型储能电站在格尔木市东出口光伏产业园区落地。相关企业现场负责人苏岳将它形象比喻为“多功能充电宝”,通过智能光储发电技术实现电压与频率自主调节,可实现2小时充满电、2小时放电,输出功率达5万千瓦。通过科技创新,他相信未来清洁能源利用将更高效。
在川藏公路沿线,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也正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例如,龙源西藏那曲高海拔试验风电场,每年可产生超1500万度电,成为那曲支撑性电源。这里年均气温在零下,每年大风天气长达8个月,但风电场技术人员依然坚守岗位,确保风机正常运行,为雪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未来展望:绿色能源照亮雪域高原
70年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见证了雪域高原的巨变。如今,在这两条公路的带动下,雪域高原正以绿色能源的力量,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绿色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相信雪域高原的绿色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为西藏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