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会写总结到出书 听听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的创新心路,初尝写作的苦涩

admin4个月前花边新闻23

全国劳动模范邓建军、朱劲雷和张黎明的创新心路历程如下:

邓建军

邓建军是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经历了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的蜕变。1988年,他进入工厂成为一名电器维修工,与同事们一起在晚上翻书画图,白天爬上机器做试验。从最初的3人电子组,到以他名字命名的科研组、劳模创新工作室,再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邓建军带领团队在成本、质量和效益上不断优化设备效能,使黑牡丹品牌跻身世界一流牛仔面料供应商行列。

在创新方面,邓建军团队在关键“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完成了“竹节布分经机生产研发”和“自动疵点检测系统”等项目,不仅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还实现了染整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智能化。邓建军强调,“核心技术永远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创新就是要敢想敢做,要与时俱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朱劲雷

朱劲雷现任国网邯郸供电公司欣和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安监部副主任,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主动查防式防窃电系统”,该项目荣获第六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朱劲雷从2002年开始,凭借电路理论知识和工作笔记,潜心研究并不断实践,最终研制出第一代简易查窃仪器“电猫”,将查窃操作时间从十几分钟缩短到仅需6秒钟。随着窃电手段的升级,朱劲雷团队不断迭代升级“电猫”,直至第四代“钳形掌上快速查窃仪”的产生。他还开拓思路,研发了第八代“智能快速查窃电及防电磁干扰表箱”,极大提升了查窃效率。

朱劲雷的创新团队累计研发创新课题214项,取得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6项,团队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百家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张黎明

张黎明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运检部配电运检室党支部副书记兼配电抢修班班长,被誉为电力抢修“活地图”。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带电作业机器人,使电力工人在凉亭里远程操作机器人进行带电作业,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张黎明先后申报技术革新成果500多项,带领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取得丰硕成果。他还发起了“电水气热”公共行业党员服务队联盟,形成多方联动服务送温暖机制,解决了社区居民的用电和民生问题。

张黎明说:“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把一件件产品当作‘作品’来打磨的极致追求,更是甘坐冷板凳、闯入生产实践‘无人区’的敢为人先。”

这些全国劳动模范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笔尖的迷茫到书页的辉煌:杨永磊的创新之旅

想象一个普通的职工,从最初连200字都难以驾驭,到如今能发表国家级论文、出版专业书籍,这样的蜕变,是不是让人惊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永磊的世界,聆听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的创新心路。

从零开始:初尝写作的苦涩

杨永磊,这个名字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并不熟悉,但他的故事却让人印象深刻。他曾是中国石油格尔木炼油厂的一名普通职工,那时的他,面对写作,常常感到无从下手。200字的对他来说,仿佛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突破自我:创新之路的起点

杨永磊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深知,要想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他开始努力学习,从最基础的写作技巧开始,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创新力量的源泉

2012年,杨永磊的名字与“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紧密相连。这个工作室成为了他创新力量的源泉。在这里,他带领着87名成员,共研究课题140多项,其中52项获得了国家专利。

从研发到应用:创新成果的转化

如今,杨永磊工作室的各项专利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大范围推广的专利也达到了21项,应用到独山子石化、大庆炼化等多家企业中。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传承与创新:培养新一代工匠

对于未来,杨永磊充满了期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更多新一代工匠,让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更多人手中绽放。

从码头工人到大国工匠:竺士杰的匠心独运

竺士杰,这个名字同样让人肃然起敬。他是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下属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

挑战与机遇:创新之路的坎坷

竺士杰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是一名技校毕业生,从起重装卸作业司机起步,一步步成长为大国工匠。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但他始终坚守初心,匠心、创新、师心、诗心,一步步在专业领域精进技艺。

创新工作室:助力企业智慧港口建设

竺士杰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服务攻关各类课题30余项,为企业智慧港口建设提供了有益助力。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工匠在创新之路上的坚守与拼搏。

创新的火花:一线播撒的智慧

倪萍,一个普通的电力行业工作者,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电力行业的佼佼者。她所指的师傅,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徐川子。

传承与创新:从生活出发,解决问题

徐川子常说,很多创新或者说小点子都来源于生活当中一些实际的困难以及和用户打交道的灵感。倪萍深谙此道,她带领团队为解决运维人员用户数量多、地址难找等困难应运而生了“E路小黄蜂”。

培养人才:为创新提供土壤

倪萍还通过杭电云学堂、道德讲堂、正能量大讲台开展线上线下“的育苗方式,组织名师带高徒”劳模流动课堂”等具有培育、孵化”功能的活动,为人才提供进步与创新的土壤,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

工人思政课:传递思政力量

《中国工人思政课》走进长沙机场T3项目一线,传递思政力量。邹彬,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管理员、全国劳动模范,他说:“我坚信,只要坚持把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对待,并以此为信仰,每个人都能在成长之路上获得属于自己的‘世界大奖’。”

最美奋斗者:巨晓林的追梦之路

巨晓林,从一名普通农民工,一步步成长为知识型工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国家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高铁分公司接触网技术员。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

从杨永磊到竺士杰,从倪萍到巨晓林,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之路,永无止境。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勇于拼搏,就一定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我们一起,为创新喝彩,为梦想加油!

相关文章

这一年,老外受到的“亿点点”中国式震撼

这一年,老外受到的“亿点点”中国式震撼

2025年1月21日,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权威访谈·谋发展 启新篇)》的访谈。文章中提到,安徽将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和绿色转型等方...

快来上海看吴淞口绝美日出!,吴淞口的历史底蕴

快来上海看吴淞口绝美日出!,吴淞口的历史底蕴

上海吴淞口是一个观赏日出的绝佳地点,日出时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具体来说,6月上旬(夏至前)日出最早,大约在4:50,而1月上旬(冬至后)日出最晚,大约在6:50。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可见时间可...

以色列官员向胡塞武装发出“最后警告”

以色列官员向胡塞武装发出“最后警告”

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丹尼·达农于2024年12月30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向也门胡塞武装发出“最后警告”,要求其停止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达农表示,如果胡塞武装继续发动袭击,将面临与哈马斯、黎真主党和叙利亚前...

武夷山主景区2025年上半年面向海内外游客免门票

武夷山主景区2025年上半年面向海内外游客免门票

根据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文旅局的通报,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武夷山主景区将面向海内外游客免门票。具体政策如下:1. 免门票时间: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2. 适用对...

四川都江堰警方通报:散布大熊猫谣言嫌疑人被依法移送起诉,谣言的起源

四川都江堰警方通报:散布大熊猫谣言嫌疑人被依法移送起诉,谣言的起源

根据四川都江堰警方的通报,2024年3月,都江堰市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有网民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方式广泛散布关于大熊猫的谣言信息。经查,自2023年6月以来,犯罪嫌疑人白某某(女,56岁,陕西咸阳人)和...

“两路”通车70载:绿色新能源点亮雪域高原,两路通车,雪域高原迎来新生

“两路”通车70载:绿色新能源点亮雪域高原,两路通车,雪域高原迎来新生

川藏、青藏公路,这两条被誉为“天路”的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同时通车,标志着西藏结束了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70年来,这两条公路不仅在地理上连接了西藏与内地,更在文化和经济上促进了西藏的快速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