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画|观河北:希望的田野,农耕文明的摇篮
河北的田野上,希望的种子正在茁壮成长。从历史悠久的谷子试验田到现代的全地形农业生产地,河北农业经历了从铁犁牛耕到科技创新的巨大转变。这片土地上,每一份耕耘都播种下收获的期冀。
在农业科技方面,河北田野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和河北田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这些企业不仅提供节水灌溉工程和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等服务,还在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河北农业大学作为农业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也在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学校致力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
此外,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委、省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河北的田野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更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引领下,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江山如画|观河北:希望的田野
当阳光洒在广袤的华北平原,那片被历史和汗水滋养的土地,便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开。这里,就是河北,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地方。
历史的印记:农耕文明的摇篮

河北,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早在8000多年前,人类就在磁山脚下种出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粟。2000多年前,燕下都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铁犁耕作。从古至今,这里始终见证着农业文明的赓续与发展。
丰收的田野:粮食生产的沃土

如今的河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这片9132.59万亩的耕地上,种植着小麦、玉米、大豆等各类作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常年在3300万亩以上,每年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10。谷子产业规模更是位居中国前列,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更是突破了谷子育种世纪难题,让杂交谷子“走向世界”。
现代化的步伐:农业的全面升级

河北,正以现代化的步伐,加快推进农业的全面升级。从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赵县雪花梨、深州蜜桃、邢台富岗苹果、京东板栗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蜚声中外。
盐碱地的奇迹:变废为宝的智慧
面对盐碱地这一难题,河北通过强化种业创新与示范、加强盐碱地改造提升、壮大特色加工产业等多种方式,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昔日盐碱滩,正逐渐变身为渤海粮仓,耕地的质量等级、产出能力稳步提升。
绿色宝藏:从田间到餐桌的新鲜之旅
在河北广袤的田野上,绿意盎然的蔬菜沐浴着朝露,昂扬生长。这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河北辛勤耕耘的结晶。1266万亩的肥沃土地,158个环京蔬菜生产基地,是河北高品质蔬菜的坚实后盾。年产量超5500万吨,平均亩产全国第一,这些数字背后,饱含着勤劳农民的汗水与河北农业科技的智慧。
清晨的微风起舞,带着土壤的滋养和露珠的清新,河北的绿色使者即将踏上进京之旅。从田间地头采摘的各类蔬菜,经过清洗、选摘、切分、高标准灭菌等一道道严格工序后,经过4个小时的路程抵达北京分拣中心。在这里,工作人员会核对订单上的菜品和数量,根据送货路线将菜品重新分配装车,最后直达北京的高校医院等单位食堂,成为新一天的食材。
河北净菜以最直接而纯粹的方式,唤醒京津人民的味蕾。从基地到餐桌,减少的是不必要的周转与劳作,增加的是一份安心与便捷。每天数万吨的净菜飞驰于城市之间,让京津市民的每一餐,都充满着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乡村振兴:希望的田野上“丰”光无限好
在河北涿州,水稻有着1400多年的种植历史。近些年,当地不断优化品种,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近日,涿州市百尺竿镇的近万亩水稻开镰收割,当地农民抢抓农时,力争颗粒归仓。
涿州市的水稻种植有1400多年历史,据说始于南北朝时间。百尺竿镇位于燕山脚下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历史上就是水草丰美,种植水稻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走在百尺竿镇的田间地头,可以看到收割机在很多地块来回穿梭作业,切割、脱粒、粉碎,一气呵成。今年水稻的长势如何?这块地的主人是西豆庄村的张凤,他告诉记者一些土办法。拿起一颗稻穗,肉眼可见稻穗压弯了腰,用手捏能够感觉颗粒非常饱满,据说这叫“弹手”,说明今年这块地的长势不错。据农户介绍,今年平均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基本和往年持平。
现在,当地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很高。当地积极组建水稻专业合作社,在水稻种植的规模化和品牌化上下功夫。早在种植之前,这块地的水稻就已经有了订单,销往全国各地。
电影中的河北: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在河北影视集团、河北电影制片厂的策划支持下,乡村振兴题材系列电影《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沧州开机。该剧讲述了张为新(原型为国家信访局驻海兴县张常丰村扶贫第一书记张巍婷)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致力改变乡村面貌,用实际行动展现基层干部的忠诚、信仰和实干精神。
《在希望的田野上》不仅要让观众看到河北山川的秀美、民风的纯朴、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