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出台,国家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政策文件有哪些
广州市于2024年11月1日出台了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主体的责任,以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回应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怎么预防”“怎么发现”“怎么诊治”和健康促进工作“怎么保障”等难点问题。
《条例》设定了7章35条,共76款,详细规定了各方的职责和具体措施。例如,针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问题,《条例》明确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
此外,《条例》还提出了建立健全医院与学校定点联系、定期沟通、制定精神或者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办法等措施,旨在通过医教协同,携手呵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学生健康心理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俞国良表示,《条例》做到了详细、尊重现实、具备可操作性,它是地方性法规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补充,其实施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守护心灵之窗——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解读
亲爱的读者们,你是否曾关注过身边那些默默承受心理压力的孩子们?如今,我国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守护孩子们的心灵之窗,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出台啦!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扇法规的神秘面纱,看看它如何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法规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普遍性社会难题,尤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法规的主要内容
《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共7章35条,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的责任,以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回应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发现、诊治和健康促进工作保障等难点问题。

1. 预防与发现:法规要求学校每班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学期至少开展一节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此外,学校还需设立心理辅导室,每天固定时间开放,每周课外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同时,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并公告24小时中小学生心理援助服务热线电话,为有需要的孩子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服务。
2. 诊治与康复:法规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或就诊。对于拒不履行监护责任的,学校可采取措施,甚至报当地公安机关依法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3. 保障措施:法规要求所有教师都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学校应按照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确保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专业指导。
三、法规的意义
《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的出台,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填补立法空白:这是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填补了我国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立法空白。
2. 明确责任主体:法规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的责任,为各方共同努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3.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通过预防、发现、诊治和康复等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 推动社会关注:法规的出台,将引起全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为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奠定基础。
四、
《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的心灵之窗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