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探访中原食品实验室:助力河南从“国人粮仓”到“世界餐桌”,驻马店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原食品实验室(Food Laboratory of Zhongyuan)是由漯河市主导建设,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牵头的省级实验室。实验室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担任。
实验室的设立旨在满足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科技需求,汇聚了多名院士和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转化。实验室采用“总部 分基地”的建设模式,与28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助力河南万亿食品产业的发展。
中原食品实验室聚焦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两年来先后为双汇、蒙牛等26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530多次,发展了40余家全国重点食品企业成为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合作伙伴,助力河南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
实验室还搭建了“1个中心实验室 6个研究基地 N家成果转化基地”的组织构架,吸引了12位院士及29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领衔的24个科研团队,凝聚了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全力构建“实验室 研究院 孵化器 中试基地 产业基金 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
中原食品实验室的最终目标是为河南万亿食品产业科技助力,近期的三大任务是振兴河南奶业、酒业和食药同源产业中原大地,食韵悠长——探访中原食品实验室:助力河南从“国人粮仓”到“世界餐桌”
想象当你品尝到一口香喷喷的馒头,或是咬一口脆甜的山药,你是否想过,这背后有多少辛勤的汗水,有多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探访那些默默无闻的食品实验室,看看它们是如何助力河南从“国人粮仓”华丽转身,迈向“世界餐桌”的。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句话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原农谷展厅,金黄色的麦穗讲述着创新育种的故事。这里走出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审的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普冰”系列。野生近缘植物冰草的高产、抗病、抗逆基因被导入小麦,成功破解了小麦和冰草远缘杂交的世界难题。
王力荣研究员,被誉为“桃皇后”,她用37年的坚守,诠释了育种工作的乐趣与责任。她说:“不少类似野生种质资源生长在气候环境恶劣的地区,不去发现这些野生种质资源,或许它们就会丢失。仅拿现有的资源进行杂交,永远不能产生大的突破,要不断做原创的创新。”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如何让科研成果变为手中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给出了答案。2024年10月,小麦品种“普冰03”生产经营权的转让价格高达666万元,打破了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这个平台的搭建,让科研成果迅速走出实验室,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
在焦作温县关肇村,山药的产量每亩增产至3000斤至3500斤,为农民带来了更丰厚的回报。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
智能养猪,未来已来

在南阳市内乡县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养猪这一传统印象中的“脏活累活”变成了“科技活儿”。21栋楼房式空气过滤猪舍拔地而起,猪成为这些楼房里的“住客”。智能系统能24小时为猪群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了恒温恒湿,四季如春。
牧原集团副总经理袁合宾说:“养猪虽然是个传统行业,同样要靠科技来‘武装’。科技的应用,让牧原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到智能养殖的升级。”
香菇产业,华丽转身
位于南阳市的西峡县被誉为“豫西天然药库”,地形和气候都很适宜各类中草药材生长。嵩县依托丰富的中药资源,探索中药产业的新路子,不断用科技创新将资源优势转为发展动力。
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国内香菇酱品类的开创者。如今,以仲景香菇酱为代表的香菇系列产品已成为该公司核心业务之一,连续三年全国销量第一。
西峡香菇个大肉厚,香味浓郁,营养丰富。要想香菇味道好、卖得好,关键在于保留住它原有独具的风味和良好的口感。
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构建
在南阳市镇平县想念食品产业园,以面制品为主要产品,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金融农户”的模式,已建设想念农场60万亩,发展小麦订单农业50万亩,年转化粮食50万吨,总产值26.4亿元。
从香菇产业的深加工升级,到生猪养殖的智能化转型,再到面食产业的全产业链构建,食品产业“食”力升级,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餐桌上的产业发展之路。
中原大地,食韵悠长。在食品实验室的助力下,河南正从“国人粮仓”迈向“世界餐桌”,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味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