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最大界湖兴凯湖进入冬捕期,冰封湖面,捕鱼人的狂欢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交界,是中俄最大的界湖,面积达4380平方公里,其中北部三分之一属于中国,南部三分之二属于俄罗斯。
兴凯湖的冬捕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肃慎人渔猎文化。每年冬季,兴凯湖湖面冰封,捕鱼活动便开始了。2025年1月,兴凯湖正式进入冬捕期。
冬捕活动不仅是当地渔民的重要生计方式,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1月16日,黑龙江冷水鱼冬捕季系列活动“鸡西兴凯湖冬捕节”在兴凯湖新开流景区拉开帷幕,数以万计的游客齐聚一堂,目睹了“冰湖腾鱼”的壮观场面。这一活动不仅是展示传统渔猎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推动了当地冰雪旅游经济的发展。
兴凯湖冬捕节不仅让游客感受到古老的渔猎文化,还带动了旅游收入,预计带动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此外,兴凯湖冬捕被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业的重要项目之一中俄最大界湖兴凯湖,这片广袤的蓝色水域,如今又迎来了它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冬捕期。想象当寒冷的冬风呼啸而过,湖面被一层厚厚的冰层覆盖,渔民们身着厚重的衣物,在冰面上凿开一个个洞口,将捕捞的希望寄托于冰下的鱼群,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人心生向往?
冰封湖面,捕鱼人的狂欢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交界,是中俄最大的界湖,面积达4380平方公里。在这片广袤的湖面上,北部三分之一属于我国,南部三分之二属于俄罗斯。湖内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6目12科65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兴凯湖大白鱼和白虾。
每年12月,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湖面完全冰封,兴凯湖便正式进入了冬捕期。这个时期,渔民们会穿上厚实的衣物,带着工具,来到湖面上,开始他们的捕鱼之旅。
历史悠久的冬捕文化

兴凯湖的冬捕历史悠久,据传,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的肃慎人就开始以捕鱼为生。如今,冬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在冬捕期间,渔民们会使用传统的捕鱼工具,如鱼网、鱼叉等,在冰面上凿开一个个洞口,然后将鱼网放入水中,等待鱼儿上钩。当鱼儿被捕获后,他们会用铁钩将鱼从冰洞中拉出,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鱼篓中。
严守规矩,保护渔业资源

为了保护兴凯湖的渔业资源,我国政府实行了严格的禁捕政策。每年11月开始,兴凯湖便进入了冬季禁捕期,直到次年2月中下旬。在禁捕期间,湖面上的渔船全部撤出作业场所,实行渔船与渔具分离,做到人机分离,船上岸,人回家。
据鸡西边境管理支队白鱼湾边境派出所民警刘振博介绍,在冬季捕捞期间,他们会设置执勤点,组成巡逻队,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加勤务密度,加大管控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作业和越界捕捞,守护边境安全。
渔民的生活
对于渔民来说,冬捕期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购买渔具、准备食物等。在冬捕期间,他们要忍受寒冷的天气,冒着生命危险在冰面上作业。
尽管生活艰辛,但渔民们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计,也是他们传承了千年的文化。
冬捕的意义
兴凯湖的冬捕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见证了我国渔业的发展,也展示了渔民们的勤劳和智慧。同时,冬捕还有助于保护兴凯湖的渔业资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让我们一同期待兴凯湖的冬捕盛宴,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