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聚浙江武义 探讨“如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科学观测,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
在浙江武义,一想象当一群顶尖的科学家、学者和专家汇聚一堂,他们的目光聚焦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建一个清洁美丽的地球。这样的场景,就在浙江武义上演了。12月22日,2024地球环境系统科学观测与人工智能模型发展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地球环境系统科学观测专委会成立大会在这里举行,一场关于绿色未来的思想盛宴就此拉开帷幕。
科学观测,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

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2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地球环境系统科学观测技术和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应用。他们中,有6名院士,有来自高校、研究所的精英,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地球的未来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致辞中强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他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够搭建起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我国地球环境系统科学观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迈向新的高度。
人工智能,助力绿色梦想成真

人工智能,这个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技术,也在这次研讨会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专家们认为,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污染预测、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们展示了他们最新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能够通过分析大量的环境数据,预测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和影响范围,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地考察,感受绿色发展的力量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还实地考察了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这个位于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上黄村的观测站,是国内首个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观测站,站址周围50平方公里无污染源,季风活跃。
专家们纷纷表示,上黄观测站的建成投用,将有效促进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在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的协同融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国地球环境系统科学观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中国智慧闪耀全球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在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国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条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成为世界上最长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在塞罕坝,三代人接力造林,将荒漠变成百万亩林海;在浙江,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的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持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新增绿化面积占全球的1/4。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智慧和汗水,共同书写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壮丽篇章。武义,这个美丽的浙江小城,将成为这场绿色革命的见证者,也将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