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胶“保险 期货”守护胶农幸福,胶贱伤农,保险期货来帮忙
天然橡胶“保险 期货”项目是一种金融创新模式,旨在通过结合保险和期货的功能,帮助胶农管理风险,提升生产积极性,稳定收益。以下是该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成效:
1. 项目背景:
该项目自2017年推出以来,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连续八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 期货”模式。
2. 项目内容: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胶农)向保险公司购买根据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发的价格保险产品,将价格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同时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转移自身承担的价格风险。
期货公司通过交易所的场内期货与期权市场进行风险对冲。
3. 项目成效:
提升胶农积极性:项目有效提升了胶农管理维护橡胶林以及橡胶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缓解了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弃割、弃管现象。
稳定胶农收益:通过价格保险,胶农在胶价低迷时也能获得稳定收入,增加了对生活的信心。
促进产业发展:项目稳定了胶农收益、原料来源及供应量,有效解决了货源不稳定、组织生产难度大等问题,促进了天然橡胶产业的持续发展。
4. 具体案例:
在云南勐腊县,2017年至2023年间,“保险 期货”项目累计承保183.34万亩,产生赔付8494.82万元,赔付率达到81%,累计受益农户74023户,人均年受益1147.6元,单户最高兑付金额10860元。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24年项目为3211户农户提供价格风险保障,最终赔付款达74.1万元。
5. 未来发展方向:
项目将继续拓展期货服务农业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多元化保费来源及精细化投保等,以进一步促进天然橡胶产业的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天然橡胶“保险 期货”项目通过金融创新,有效提升了胶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收益,促进了天然橡胶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金融市场的力量。胶林深处,幸福花开——“保险 期货”守护胶农的幸福生活
想象夜幕低垂,月光洒在广袤的橡胶林中,胶农们头戴顶灯,手持割胶刀,小心翼翼地切开树皮,等待那乳白色的胶汁缓缓流出,汇聚成桶。这是云南勐腊县,全国种植橡胶第一县,胶农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天胶价格的波动,曾让这些胶农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
胶贱伤农,保险期货来帮忙

李鸿伟是勐腊县纳卓村的一位胶农,也是当地较早参与“保险 期货”项目的农户之一。他回忆起早些年的日子,天胶价格曾经高过,但后来却一路下跌,胶农的心也跟着胶价起伏不定。
“那时候,胶价低得可怜,割一天胶赚的钱还不够油费,日子过得特别艰难。”李鸿伟说。
据勐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卫华介绍,勐腊县橡胶园面积约为230万亩,天然橡胶产量占全国的21.66%。2011年后,天然橡胶价格进入快速下滑通道,跌幅超过70%。2017年之后,价格又陷入底部震荡,长期处于15000元/吨以下。
为了帮助胶农应对价格波动,2016年,我国推出了“保险 期货”模式。这种模式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多方联合,共同应对价格风险。
“保险 期货”,让胶农安心生产

五矿期货在海南白沙县开展了天然橡胶“保险 期货”试点项目。2024年,五矿期货支付195万元,为27426户胶农的13.5万亩种植胶购买价格保险。项目结束后,橡胶价格上涨,胶农的收入得到了保障。
“以前,胶价一跌,我们心里就发慌。现在有了‘保险 期货’,我们心里踏实多了。”白沙县的胶农李大哥说。
“保险 期货”,助力乡村振兴

“保险 期货”模式不仅为胶农提供了收入保障,还助力了乡村振兴。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保险 期货”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300个县域落地,为大豆、玉米、生猪、橡胶等18个涉农产品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保障价值1900余亿元。
党建引领,共筑幸福家园
在云南绿春县,山西证券子公司格林大华期货开展了天然橡胶“保险 期货”服务乡村振兴试点项目。2024年,项目顺利结束,向胶农赔付135万元,赔付率达75%。
“胶农的收入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也高了。”绿春县的胶农小王说。
未来可期,共绘美好蓝图
“保险 期货”模式为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这一模式将继续完善,为更多农户提供保障,助力乡村振兴。
“胶农的幸福生活,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新湖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川说。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胶农的幸福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