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民:把企业年金视为一种长期激励的手段,规模与潜力并存
甘为民在企业年金作为长期激励手段方面提出了多个观点和建议。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企业年金法人受托管理的规模达到了2.6万亿元。
甘为民指出,企业年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覆盖面明显不足,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参与度较低。
2. 企业年金的优势:
甘为民强调,与公募基金、券商等相比,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备独特的“产品 服务”双重优势,特别是在服务方面更为突出。
从市场风险偏好来看,养老保险产品能够更好地平衡“保收益”与“抗通胀”两大养老投资目标。
3. 企业年金的投资特点:
个人养老保险产品有“保险期限不短于5年”的强制约束,更符合偏好长期投资的高收入者需求。
从领取方式来看,养老保险年金产品提供多种选择,例如终身领取或固定期限领取,领取频率可按年或按月。
4. 企业年金发展的挑战:
甘为民认为,导致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养老规划和养老保险体系的认知不足。
5. 提高年金覆盖率的建议:
甘为民建议,当前的关键着力点是提高年金的覆盖率,特别是增加民营企业的参与度。
6. 未来发展方向:
甘为民指出,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障体系,未来应继续做大第二支柱,提高年金的覆盖率,助力国家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通过以上观点,甘为民认为企业年金作为长期激励手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提高其覆盖率和认知度。企业年金:甘为民眼中的长期激励新篇章
想象你辛勤工作多年,终于迎来了一份期待已久的年终奖。这份奖金,不仅仅是对你过去一年努力的肯定,更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保障。这就是企业年金,一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长期激励手段。而在中国,有一位名叫甘为民的保险界大佬,他对企业年金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企业年金:规模与潜力并存

甘为民,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的发布式上表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企业年金法人受托管理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6万亿。这个数字,无疑彰显了企业年金在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企业年金规模庞大,但参与人数却相对较少。甘为民指出,截至2023年,企业年金参与人数仅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不到7%。这意味着,还有大量的潜在参与者等待被吸引进来。
政策利好:企业年金发展的助推器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甘为民对企业年金的发展充满信心呢?答案在于政策的利好。
首先,宏观政策端利好频出。甘为民提到,当前养老保险一、二、三支柱的制度框架已经全面建立,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的要求,中央多个部委也出台了养老金融顶层设计,鼓励各类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其次,中长期资金入市,大力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也将深刻影响着年金投资。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企业年金:从平台期走向新阶段

尽管企业年金发展迅速,但甘为民也指出,近年来企业年金发展进入平台期。这意味着,企业年金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那么,如何突破这个平台期,实现新的发展呢?
建议一:推动企业年金个人缴费部分用实用足
甘为民提出了第一个建议:从资金来源上应推动企业年金个人缴费部分用实用足。他认为,无论是从企业和个人的角度看,缴费提升的空间都是有的。鼓励企业员工把未用足的缴费空间用够,同时也允许企业增加缴费比例,为自身的养老储备做实做足。
建议二:探索开放式企业年金的个人投资选择权
第二个建议是:从年金的模式上探索开放式企业年金的个人投资选择权。甘为民表示,目前企业年金多数由公司统一制定企业年金资产收益目标,但面对不同年龄和不同风险偏好的企业员工群体,往往无法兼顾。因此,他建议通过金融机构的科学风险分类方法加以引导完善,帮助企业进一步将这种趋势通过个人自选方式加以差别化满足。
养老金融:市场化、产业化
除了企业年金,甘为民还谈到了养老金融的发展。他认为,养老金融的核心内涵是养老储备管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聚焦养老金融产业化运作,并始终敢为人先,充当行业拓荒者的角色。
个人养老金账户与商业养老金融产品:第三支柱的主阵地
在谈到第三支柱时,甘为民表示,个人养老金账户、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将是第三支柱的主阵地和主战场。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大规模试点进展顺利,即将全面推广落地,这将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企业年金,未来可期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在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甘为民等业界大佬的推动下,相信企业年金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关注企业年金,关注养老保障,也是我们为自己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