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评:公共场所禁烟,法律之外还有社会共识,公共场所禁烟,法律之外还有社会共识
公共场所禁烟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社会共识的体现。以下是对公共场所禁烟法律和社会共识的:
法律规定
1. 《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该条例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草案送审稿于2014年10月底上报国务院。条例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并且体育、健身场馆的室外观众坐席、赛场区域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室外等候区域也全面禁止吸烟。
2.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该细则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不得设置自动售烟机,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此外,202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删除了部分公共场所的定义,但室内公共场所禁烟的规定仍然有效。
社会共识
1. 公众健康与文明:吸烟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导致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禁烟政策的实施不仅能显著改善公共健康和空气质量,还能产生正向经济效益。
2. 社会监督与责任:公众普遍支持禁烟政策,认为吸烟者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的前提下再谈个人自由,是文明社会的共识。执法部门和经营者应切实履行控烟责任,让劝阻吸烟的公众更有底气。
3. 媒体与舆论:近期,演员徐娇在长沙一餐厅劝阻男子吸烟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公共场所禁烟问题的热议,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禁烟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综上所述,公共场所禁烟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社会共识的体现。法律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和执法依据,而社会共识则推动了这一政策的广泛实施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公共场所禁烟,不仅仅是法律的约束,更是社会共识的体现
想象你正坐在一家餐厅里,享受着美食,却被一阵烟味打扰。你抬头望去,发现有人在室内吸烟,而餐厅里却没有明显的禁烟标志。这样的场景,你是否感到不适?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问题,更是公共场所禁烟这一话题的缩影。
一、法律之外,社会共识的力量

近日,演员徐娇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讲述了自己在长沙一家餐厅遭遇吸烟者的经历。她试图劝阻吸烟者,却遭到对方的拒绝,甚至还被抢走了手机。最终,警察到达现场后表示,长沙室内抽烟不犯法,无法进行罚款。这一事件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大家纷纷表达了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的反感。
事实上,我国已经对公共场所禁烟作出了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等属于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则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在实际生活中,公共场所吸烟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这不仅仅是因为部分场所没有严格执行禁烟规定,更是因为社会共识的缺失。吸烟者往往以“个人自由”为借口,忽视了他人的权益和公共环境的卫生。
二、公共场所禁烟,你我共同的责任

公共场所禁烟,不仅仅是执法部门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行动建议:
1.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社区宣传等,普及吸烟的危害和公共场所禁烟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禁烟意识。
2. 加强执法力度:执法部门应加大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形成震慑效应。
3. 完善禁烟设施:公共场所经营者应设置醒目的禁烟标志,并在醒目位置张贴禁烟标语,提醒吸烟者注意。
4. 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共同维护公共环境的卫生和秩序。
三、公共场所禁烟,经济与健康的双赢

近年来,我国多地开始实施公共场所禁烟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中新网报道,上海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后,吸烟率下降了2.2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前吸烟者数量减少约8.4%。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公共健康和空气质量,还产生了正向经济收益。
据《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如果全国范围内实施类似上海的全面无烟立法,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加0.04%至0.07%。这一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健康效益提升、医疗费用节省以及人力资本提升。
四、借鉴国际经验,共创无烟环境
意大利城市米兰自2025年1月1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禁烟令,对在公共场所且位于他人10米半径内的吸烟者处以40欧元至240欧元不等的罚款。这一举措旨在保护市民健康,使市民免受公共场所被迫吸入二手烟的危害。
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公共场所禁烟政策,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清洁、舒适的公共环境。
五、
公共场所禁烟,不仅仅是法律的约束,更是社会共识的体现。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无烟的环境,为我们的健康和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