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同仁:从非遗“於菟”中看生活的期冀与文化的传承,於菟的起源与演变
青海同仁的非遗“於菟”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该活动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
“於菟”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民众对生活的热烈情感和对文化传承的体现。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索南旺杰认为,“於菟”中蕴含着民众对生活的期冀,以及用仪式连接生活的价值与魅力。
“於菟”作为一种神秘的驱疫仪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村,跳“於菟”的人会化妆成老虎的样子,进行驱疫仪式,祈求平安吉祥。
此外,“於菟”作为同仁市年都乎古堡的专属民俗活动,诠释了“金色谷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具有自然崇拜和中国边疆屯兵史的双重“活化石”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於菟”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民众对生活的期冀和对文化价值的体现。青海同仁:非遗“於菟”里的生活期冀与文化传承
想象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年都乎古城,农历十一月二十的清晨,阳光透过古老的城墙,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舞动的身影上。这里即将上演一场古老而神秘的仪式——非遗“於菟”。这个传承了数百年的文化现象,不仅承载着土族人民对生活的期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
舞动的虎影:於菟的起源与演变

“於菟”,在土族语中意为“老虎”。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四年》中,是古代楚地对老虎的叫法。在同仁,於菟舞是一种祭祀舞蹈,用以驱邪逐魔、祈求平安。据传,这种舞蹈起源于古代楚地,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至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年都乎村的青年男子们会化身为“於菟”,赤裸上身,涂抹香灰,绘上虎纹,以示对神灵的敬畏。他们手持长杆,腰挎刀具,在锣鼓声中,模仿老虎的动作,翻墙入户,为村民禳灾祛邪。
神秘的仪式:驱邪逐魔的信仰

在於菟舞表演前,村民们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以祈求神灵的庇佑。法师会诵经祈祷,法师向“於菟”口中灌酒,寓意着神灵附身。鞭炮声响起,舞者们如虎下山,冲向山脚下的年都乎城,口中叼着村民们准备的肉,在房顶上舞蹈,或在巷道中穿梭。
村民们相信,於菟舞能够驱除邪魔,保佑平安。当於菟舞者进入村民家中,村民们会将中空外圆的馍馍——看子插在於菟手持的柏树杆上。在他们看来,这样能带走一年的疾病,禳灾祛邪。
文化的传承: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2006年,土族於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於菟文化的肯定,更是对土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鼓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年都乎村,一睹於菟舞的风采。他们被这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所吸引,也被土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信仰所感动。国家级非遗“土族於菟”第七代传承人阿吾表示:“上世纪80年代,我开始跳於菟的时候,这里没有一名游客。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了解我们的‘非遗’文化。”
生活的期冀: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於菟舞的背后,是土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冀。他们通过这种古老的仪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於菟舞,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土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於菟舞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
在青海同仁,非遗“於菟”舞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了解土族文化、感受民族风情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舞蹈,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