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通报“小马站一流水井古城遗址”考古新发现,古城遗址,揭开广州千年之谜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12月27日通报了“小马站一流水井古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此次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为揭示广州两千年的城建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砖瓦、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礌石、蒺藜等城防用具,还包括汉至民国时期的陶器、瓷器、铁器等文物,共计2800件(套)。
此次发掘进一步明晰了广州古城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广州古城的结构布局,是广州城市文脉传承赓续的生动实例。遗址位于广州地下文物埋藏区核心地带,发掘面积达2400平方米,清理出汉至清代各类遗迹572处。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广州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为未来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哇,你知道吗?广州最近可是热闹非凡呢!就在12月2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超级大惊喜——小马站一流水井古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发现,它让我们对广州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这座千年古城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
古城遗址,揭开广州千年之谜

小马站一流水井古城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五路南侧、教育路东侧,这个地方可是广州古城的腹地,地理位置相当关键。早在1996年和1998年,考古人员就在这里发现了东汉、东晋、南朝时期的城墙,这就是广州城的西城墙。这次考古发掘,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从汉代一直持续到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化遗存,简直就像穿越时空的旅行!
2400平方米的考古现场,572处遗迹等你来探索

2024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到了2400平方米。在这片土地上,考古人员清理出了汉至清代各类遗迹572处,这其中包括了东汉晚期、东晋、南朝及唐代广州城西城墙的一段及其附属设施,还有五代南汉时期大型建筑基址和唐宋时期西湖石筑、木构堤岸,甚至还有疑似码头的遗迹。
2800件(套)文物,见证广州古城变迁

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共计2800件(套)。这些文物包括砖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还有礌石、蒺藜等城防用具,以及汉至民国时期的陶器、瓷器、铁器等。这些文物就像是一张张历史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广州古城的变迁。
东汉城墙,见证步骘迁州的历史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汉城墙。这座城墙是交州刺史步骘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在南越国时期建筑基础上重建番禺城时修筑的。它见证了步骘迁州的历史,也让我们对广州古城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东晋城墙,我国较早使用砖砌城墙的实例
东晋城墙在东汉城墙上加筑而成,它由墙芯、内包砖、外包砖、散水组成。在东晋包砖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泰元十一年、泰元十二年的纪年,这说明城墙自东汉末年建成后,在东晋、南朝时期不断修缮、加建,并沿用至唐晚期。更令人惊喜的是,东晋城墙在夯土墙芯两侧用砖包边的方法,是我国较早使用砖砌城墙的实例,这体现了在南方多雨潮湿环境下的建筑特点,是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重要发现。
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广州城市考古的重要项目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表示,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是继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后,广州城市考古最重要的一个考古发掘项目。这个项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遗址年代跨度长,考古发现年代从西汉一直持续至近现代;二是遗存类型十分丰富,有大型建筑的柱坑等,还有城墙,以及西湖的堤岸遗迹、明清时期流水井路的古道,充分反映了广州古城和城市变迁密切相关的一些元素;三是本身这个项目的立意也比较高,这个项目是配合越秀区主导的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开展的考古发掘,也就是将地下重要考古遗存发掘出来以后,未来将进行原址保护,挖掘其价值,让文物活起来。
哇,广州的这次考古新发现真是太令人兴奋了!它让我们对广州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这座千年古城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还有更多精彩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