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100问——一座法兴寺何以藏“三绝”?,山西古建筑介绍
法兴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初名慈林寺。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赐藏经三千卷,并建石舍利塔一座,寺名改为“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又造燃灯石塔一座。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赵曙皇帝将广德寺改为“法兴寺”。
法兴寺的“三绝”分别是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和宋塑十二圆觉像,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艺。
1. 唐石舍利塔:始建于唐咸亨四年(673年),通体用砂石板构造,是唐代石塔的孤例。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现了唐代高超的石雕技术。
2. 燃灯塔:也建于唐代,与舍利塔一同成为法兴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燃灯塔形制特殊,雕镌细致,是唐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3. 宋塑十二圆觉像:位于圆觉殿内,建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这组彩塑菩萨像布局精巧,体态丰满,表情生动,体现了宋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十二尊菩萨像安坐于莲台,身形体量、五官相貌和谐一致,尊尊稳若峰、伟若松,体形健美丰润,身姿挺拔俊秀,气度雍容祥和。
法兴寺依山势而布局,前后错落有致,从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均因形就势层层升高,体现了古代建筑美学和工匠的智慧。
法兴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石刻和雕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屹立千年的古建筑,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山西长治翠云山脚下的法兴寺,一探究竟,看看这座古寺为何能被誉为“三绝”之地。

法兴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禅意。它坐落在长治市翠云山,四周山峦起伏,古木参天,仿佛是一处世外桃源。这里不仅是长治市建筑规模最大的古寺庙建筑群,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瑰宝。

走进法兴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石舍利塔。这座塔通体由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错落有致。它既有着塔的错落美,又有着殿的方正美,上下两层,层次分明。这座塔集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堪称唐塔中的孤例。

舍利塔之后,是燃灯塔。这座塔虽小,但造型别致,通体由青石构建,塔身呈八角形,高约2米多。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图案清晰,是研究我国盛唐时期浮雕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
而法兴寺的“三绝”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圆觉殿的宋代彩塑十二圆觉像。这些塑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臂,面庞圆润,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极富韵律感。这些塑像气质奔放而不失清雅,体态丰满而不失秀丽,身形肥腴而不显臃肿。
其中,尤以北宋政和元年(111年)塑造的单手托腮“圆觉像”最富神韵。它兼具唐代丰腴和宋代纤秀之美,眼神慈祥柔和,给人以和颜悦色可亲之感。雕工细腻、神态生动、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泥塑一绝。
法兴寺的“三绝”不仅在于这些精美的建筑和塑像,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山西,古建筑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技艺之精湛,审美情趣之高超,自古以来便是自成一派,独具魅力。晋北的古建以建筑主体最为出名,风格雄浑大方、庄重豪迈;晋南的古建则以其附属的彩塑、壁画和琉璃艺术著称于世,清逸舒朗,与古建融为一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法兴寺的“三绝”只是山西古建筑中的一小部分。在山西,还有许多类似的古建筑,如观音堂、大云院、天台庵等,它们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走进法兴寺,仿佛走进了一幅历史画卷。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尊佛像,每一尊塑像,都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法兴寺的“三绝”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走进这些古建筑,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去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