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管理要“早”字当先,别让“慢性排异”悄悄靠近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俗称“慢性排异”。该病的发生率在30%~70%之间,常累及多个关键器官,如肺、眼、口腔、关节和皮肤,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并且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年以上晚期非复发性死亡的首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新型靶向药物等新疗法的出现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cGVHD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基于近年来cGVHD研究的新进展及逐渐增多的循证医学证据,2024年版《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对诊断、预防、治疗、预后评估及生活质量评估等多个关键诊疗环节进行了更新。
专家指出,cGVHD的管理要“早”字当先,及时识别症状、及时诊断、在早期阶段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展至重症的概率。由于许多患者在术后管理中更多聚焦于移植的原发病,往往容易忽视并发症症状,有50%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在诊断时已中至重度。
因此,早期干预和规范化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院院长刘启发教授强调,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面临的“次生灾害”,若未进行及时防治和长期规范管理,将严重影响术后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你知道吗?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世界里,有一种让人头疼的“次生灾害”,它就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俗称“慢性排异”。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可是移植后患者的大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不过,别担心,今天我要给你带来一个好消息:专家们说,对付这个“慢性排异”,关键就是一个“早”字!
早发现:别让“慢性排异”悄悄靠近

想象你刚刚完成了一场艰苦的战斗,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却没想到,敌人竟然潜伏在你的体内,伺机而动。这就是cGVHD的写照。它往往在移植后悄无声息地出现,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到了中重度阶段。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院院长刘启发教授告诉我们:“很多患者在术后管理中,更关注原发病,而忽视了并发症的症状。实际上,有50%的cGVHD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到了中重度。”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口腔溃疡等症状,就要及时就医,别让“慢性排异”悄悄靠近。
早诊断:让“慢性排异”无处遁形

发现症状后,下一步就是诊断。刘启发教授强调:“早诊断是关键。”通过血液检查、皮肤活检、器官功能检测等方法,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是否患有cGVHD,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也提醒我们:“cGVHD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往往容易忽视。因此,我们要提高对cGVHD的认识,一旦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
早治疗:让“慢性排异”无处容身

诊断明确后,就要及时治疗。目前,治疗cGVHD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刘启发教授表示:“治疗cGVHD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创新药物也应运而生。比如,甲磺酸贝舒地尔片,它是一种ROCK2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答不充分的cGVHD患者。济南首张医保处方就是用它开出的,让患者减轻了治疗负担。
早管理:让“慢性排异”不再困扰
治疗cGVHD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规范的管理。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规范化管理示范中心的成立,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关爱。
吴德沛教授表示:“示范中心将以创新模式推动标准化、示范化、区域一体化的蓝本建设,助力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尤其是改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一常见并发症给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
:让“慢性排异”不再可怕
虽然cGVHD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但只要我们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管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让患者重拾健康。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战胜“慢性排异”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