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耕地布局从“南减北增”转为“南北双增”,中国耕地布局从“南减北增”转为“南北双增”
根据最新的报告,中国的耕地布局已经从“南减北增”转变为“南北双增”。具体变化如下:
1. 耕地面积总量增加:2023年末,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29亿亩,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时(2019年12月31日)相比,增加了1120.4万亩,增幅为0.58%。
2. 区域分布变化:从布局变化来看,持续多年的“南减北增”趋势开始转变,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耕地净增加了210.5万亩。
3. 耕地类型结构:全国耕地中,旱地面积为9.68亿亩,占比50.2%;水田面积为4.68亿亩,占比24.2%;水浇地面积为4.93亿亩,占比25.6%。
4. 重点省份耕地面积: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和新疆的耕地面积均超过1亿亩,这五个省区的耕地面积合计接近全国耕地面积的40%。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耕地保护,优化耕地布局,以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你知道吗?最近有个大新闻,关于咱们的耕地布局,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的,你没听错,就是从之前的“南减北增”变成了“南北双增”。这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一起探究这个神奇的变化吧!
一、耕地面积:稳中有增,喜人景象

首先,咱们得聊聊耕地面积。根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19.29亿亩。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呢!从地类结构来看,旱地占了50.2%,水田占了24.2%,水浇地占了25.6%。而且,从地区分布来看,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和新疆的耕地面积都超过了1亿亩,这5个省区合计耕地面积接近全国耕地面积的40%。
更让人兴奋的是,2023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与2019年相比,总量增加了1120.4万亩,增幅达到了0.58%。这可是连续多年的增长啊!而且,从布局变化来看,耕地南减北增”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扭转,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耕地净增加了210.5万亩。
二、布局变化:南北双增,均衡发展

说到布局变化,不得不提的就是“南北双增”。以前,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而北方地区则在增加。但如今,这种局面已经得到了改变。南方省份的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739万亩,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啊!
而且,从坡度变化来看,园林地上山”、耕地下山”的趋势已经初步呈现。全国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净减少了132.19万亩(不含梯田),而2度以下的耕地净增加了714.7万亩。这可是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三、政策支持:硬措施保障,成效显著

当然,这样的变化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比如,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在北京等15个省份43个城市开展试点,启动实施再开发153.55万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了约45%,从源头上减少了耕地占用。
此外,我国还建立健全了耕地保护“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2023年度,违法占用耕地数量已下降至2018年度的四分之一左右。
四、高标准农田:丰收良田,粮食安全有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这可是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关部门和地方锚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任务目标,从资金保障投入、严把工程质量等方面入手,打造出一块块丰收的良田。
五、未来展望:守护耕地,共筑美好家园
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任重道远。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继续加强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守护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共筑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