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通报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作弊产业链典型问题,机动车检测机构弄虚作假环境违法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部在2024年9月起,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的专项整治行动。此次行动旨在严厉打击第三方机构在机动车排放检验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并查办了一批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机动车作弊装置的重点案件,有效斩断了相关的灰黑利益链。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作弊产业链案例:
1. 浙江省绍兴市:
案情简介: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发现诸暨市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存在多条检测线车辆CAL ID和CVN码一致、复检车辆通过率异常偏高等问题,涉嫌规模化弄虚作假。
查处情况:发现该检测公司使用作弊电源板替换尾气检测仪内部电源板,为4000余辆机动车出具虚假合格报告,非法获利超12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扣押作弊设备。
2. 山东省枣庄市:
案情简介: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发现多辆重型柴油货车使用作弊功能的“尿素调节器”,不使用尿素处理污染物直接排放。
查处情况:查获多个汽车维修站销售作弊装置,涉及近4000个汽车维修站和6000余辆重型柴油车。相关责任人被立案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3. 河南省南阳市:
案情简介:发现某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使用OBD屏蔽器,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
查处情况:锁定1名违法销售作弊装置人员,其通过网络平台销售OBD屏蔽器,销售至全国近50家机动车检验机构,违法获利超30万元。
这些案例表明,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弄虚作假行为涉及从设计研发到制作销售再到站点检测和中介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机关对此类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通过联合执法和大数据分析,有效打击了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近听说生态环境部可是大动作连连呢!他们针对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第三方机构,展开了一场专项整治行动,打击作弊产业链,这可真是让人拍手称快啊!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一探究竟,看看这场专项整治背后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一、专项整治,剑指作弊产业链

话说,机动车排放检验可是关乎我们生活环境的大事。一些第三方机构却为了利益,不惜弄虚作假,让不合格的车辆蒙混过关。为了整治这种现象,生态环境部可是下了大功夫。
从2024年9月开始,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的专项整治行动。这场行动旨在严厉打击作弊产业链,还我们一个清新的环境。
二、作弊产业链,揭秘三大典型问题

在这场专项整治行动中,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三个作弊产业链的典型问题,分别来自浙江省绍兴市、山东省枣庄市和河南省南阳市。下面,就让我带你一一揭秘这些案例。
1. 浙江省绍兴市:作弊检验设备产—销—用“非法利益链”
2024年9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对全省机动车检验过程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发现,诸暨市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多条检测线存在不同车辆CAL ID和CVN码一致、复检车辆通过率异常偏高等问题,存在规模化弄虚作假嫌疑。
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法人购买作弊电源板,替换尾气检测仪内部电源板,并设置不同档位,可等比例减小尾气排放检测结果。此外,该公司员工还通过网络经销商购买机动车车载排放诊断系统(OBD)作弊器,确保不合格车辆一次性通过检验。
2. 山东省枣庄市:非法生产、销售机动车作弊装置

在枣庄市,一家名为“山东某科技公司”的企业,竟然非法生产、销售机动车作弊装置。该公司技术人员研制生产了排气分析仪内嵌的作弊芯片电源板,并配套手机遥控APP软件,擅自更改尾气检测数据。从2023年2月起,以每台8000—15000元的价格向全国机动车检验机构兜售尾气检测作弊电源板,总销售金额超20万元。
3. 河南省南阳市:非法使用机动车作弊装置
在南阳市,一些车主为了逃避检验,竟然非法使用机动车作弊装置。他们通过堵塞排气管、临时加装三元催化器、替气检验等多种方式,使不合格车辆违法通过检验。
三、严打作弊,成效显著
这场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部通报,各地各部门协同联动、密切配合,查办了一批非法生产、销售、使用机动车作弊装置的重点案件,有力斩断了机动车检验和维修相关的灰黑利益链。
生态环境部表示,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作弊行为,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四、未来展望,共建美好家园
这场专项整治行动,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部对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