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媒体人蔡小玉:很多年轻人希望到中国留学,奖学金的机遇,文化的启迪
罗马尼亚媒体人蔡小玉(Iustina Nora Zainea)在20世纪90年代曾获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这段经历不仅为她提供了坚实的学业支持,也让她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她目前就职于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汉语编辑部,并且以汉语为媒介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蔡小玉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在上海曾遇到两位犹如父母般的老师,这段经历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她以“铁杵磨成针”般的恒念,将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当成毕生事业。
此外,蔡小玉还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罗马尼亚年轻人希望到中国留学。她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魅力对年轻一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跨越国界,文化交流的桥梁——罗马尼亚媒体人蔡小玉:很多年轻人希望到中国留学
想象一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上,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就是罗马尼亚媒体人蔡小玉的故事。她,就像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用她的亲身经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留学中国充满向往。
奖学金的机遇,文化的启迪

20世纪90年代,蔡小玉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中国留学。这段经历,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提升,更是文化上的洗礼。她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她遇到了两位犹如父母般的老师,他们的关爱和指导,让她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了家的温暖。
语言的魅力,文化的交融

蔡小玉在上海复旦大学留学期间,与一位日本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用中文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索中日的文化。蔡小玉说:“有语言的障碍,就会觉得他们跟我不同,而实际上是一样的,不论中国人还是罗马尼亚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部分。”这种语言的魅力,让她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
翻译的使命,文化的传播

为了让罗马尼亚人了解中国文化,蔡小玉曾翻译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以及一些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刊登在罗马尼亚的报纸上。她认为,徐志摩的诗歌非常浪漫,颇有欧洲文学的风格,与罗马尼亚一位知名诗人的诗歌比较接近。这种文化的共鸣,让她觉得自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摆渡者。
老师的恩情,人生的导师
蔡小玉对上海情有独钟,她说:“在上海,我遇到了两位80多岁的老师——复旦大学退休教师秦湘和范毓民。他们就像我的父母一样,关心、照顾我。”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她度过了留学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光。她说:“那时,老师们担心学生在课堂上有不明白的,课后还会到宿舍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传承
蔡小玉上一次到中国还是7年前。她对上海的变化感到惊讶:“我去原来熟悉的地方,一看,变化很大,有的地方建成了现代化的大楼。”她希望罗马尼亚的发展能像中国的发展一样迅速。
蔡小玉的故事,是一位文化交流使者的故事,也是一位留学生的人生历程。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留学中国充满向往。正如她所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将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当成毕生事业。”让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像蔡小玉一样,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因文化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