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不够打针来“救”?打“增高针”要符合适应证 滥用后果严重,增高针,真的能“救”矮小症吗?
“增高针”通常指的是生长激素注射,它确实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增长身高。这种治疗方法必须严格符合适应证,并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生长激素主要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症等疾病。对于没有这些疾病的健康儿童或成人,滥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肢端肥大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此外,长期使用生长激素还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因此,家长和青少年在考虑使用生长激素时,应充分了解其适应证、潜在风险和副作用,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以促进身高的正常增长。说到孩子的身高问题,这可是家长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这不,最近有个话题在家长群里炒得火热——孩子身高不够,打针来“救”?这“增高针”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增高针”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秘密。
增高针,真的能“救”矮小症吗?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增高针”究竟是个啥。它其实有个高大上的名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简单来说,就是给那些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刺激骨骼生长,从而达到增高的目的。
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但别急,这“增高针”可不是随便就能打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罗飞宏教授就说了:“生长激素虽然是正常人体需要的一种激素,但不是谁都可以打的。在用生长激素前,必须接受规范的医学检查,包括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脑垂体核磁检查等。”
那么,哪些孩子适合打“增高针”呢?罗教授告诉我们,主要是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短肠综合征等疾病的孩子。而对于那些身高略低于同龄儿童,但骨龄偏小,还有自然长高空间的孩子,以及身高在正常范围,但家长觉得不够高的孩子,其实并不适合打“增高针”。
滥用“增高针”,后果严重

那么,如果家长不顾医生的建议,硬要给孩子打“增高针”会怎么样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主任郝虎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熊慧告诉我们,滥用“增高针”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比如,长期注射增高针会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升高,甚至可能引发糖尿病;内分泌系统紊乱,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甚至闭经;还有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等不适,以及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更严重的是,如果骨骺已经闭合,再打“增高针”就会导致肢端肥大症,影响身体多个系统的正常功能。
科学增高,从了解自己开始

那么,如何科学地帮助孩子长高呢?郝虎教授和熊慧医师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速度都不一样,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不要盲目追求身高。
2. 保证营养均衡:孩子长高需要充足的营养,家长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物质。
3. 鼓励孩子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
4. 定期监测身高:家长要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如果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增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身高问题,科学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而“增高针”这种治疗方法,并非万能,家长要谨慎对待,切勿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