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周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集采开标;京津“同仁堂”合并,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开标情况
1. 人工耳蜗开标情况:
时间和地点:2024年12月19日,在天津举行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开标。
中选结果:共有5家企业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MEDEL)、美国领先仿生(AB)、澳大利亚科利耳(Cochlear)、中国诺尔康人工耳蜗等。
价格变化: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企业参与:本次集采共有24家企业参与,23家企业有拟中选的产品,企业中选率达到了96%,产品中选率超过90%。
医保报销:目前,人工耳蜗类的产品有15个省份左右已经可以报销。
2. 外周血管支架开标情况:
时间和地点:与人工耳蜗同时进行,2024年12月19日在天津开标。
中选企业:共有23家企业中选。
价格变化:外周血管支架的价格预计将大幅下降,四五万元的产品价格将降至数千元。
应用领域:外周血管支架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导致的血管疾病,通过支撑、扩张狭窄或堵塞的外周血管改善血流供应状况,帮助患者恢复行动能力。
京津“同仁堂”合并情况
1. 合并背景:
时间和主体:2024年12月19日,北京同仁堂集团宣布收购天津同仁堂。
合并细节:此次收购的具体细节和金额尚未披露。北京同仁堂集团表示,此次收购主体是集团,而非上市公司。
2. 市场反应:
股价:截至发稿,同仁堂股份股价上涨超3%,股价报41元,总市值超567亿元。
3. 历史纠纷:
商标纠纷:2021年8月,北京同仁堂曾以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起诉天津同仁堂,要求其停止使用“同仁堂”字号,并赔偿经济损失。
此次合并标志着京津“同仁堂”之间长期的品牌纷争或告一段落,未来将面临协同融合的挑战。中新健康周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集采开标;京津“同仁堂”合并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健康领域的新动态总是能引起广泛关注。中新健康周报带您走进本周的健康热点,深入剖析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集采的开标情况,以及京津地区“同仁堂”合并的最新进展。
人工耳蜗与外周血管支架: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近日,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两大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引起了广泛关注。人工耳蜗的集采开标,意味着更多患者将有机会享受到先进的听力植入技术,而外周血管支架的集中采购,则有望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果。
据悉,本次人工耳蜗集采涵盖了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竞价,最终确定了中标企业和产品。这些产品将在未来逐步推广至全国,为更多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外周血管支架集采同样备受瞩目,此次集采不仅纳入了国内多家知名药企,还吸引了国际知名企业的参与,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京津“同仁堂”合并:传统医药巨头的跨界合作

在医药领域,京津“同仁堂”的合并无疑是一场重磅新闻。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代表性企业,同仁堂一直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此次合并,不仅有助于两家企业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整合优势,还将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合并后的“同仁堂”将拥有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新集团将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中医药产品和服务。
患者心声:医疗进步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的集采开标,以及京津“同仁堂”的合并,对于患者来说,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经济的医疗服务。一位长期患有耳聋的患者激动地说:“以前因为经济原因,只能放弃治疗,现在有了人工耳蜗,我又能重新听到美妙的声音了。”同样,一位患有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也表示:“支架集采降价了,我们的治疗费用大大减少,这真是给我们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专家观点:医疗创新的积极意义
对于医疗领域的创新,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资深医学专家表示:“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的集采开标,体现了国家对医疗健康的重视和投入,这将极大地推动医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京津‘同仁堂’的合并,则是传统医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将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展望:医疗健康领域的持续创新
展望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将涌现出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医疗企业也将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中新健康周报本周为您带来的的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集采开标以及京津“同仁堂”合并等新闻,不仅展示了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更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深刻变化。让我们共同期待医疗健康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