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冬季为何出现规律性污染过程?清华大学教授回应,秋冬季的“幕后黑手”
北京秋冬季出现规律性污染过程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污染物排放仍处于高位:尽管北京市空气质量在逐年改善,但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仍然处于高位,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这意味着即使整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较高,容易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形成污染。
2. 不利的气象条件:秋冬季容易遇到逆温、静稳等不利的气象条件,这些条件会导致污染物在低层大气中累积,难以扩散,从而诱发区域性污染过程。例如,去年1011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区域气温历史最高,多次出现高湿大雾的天气,导致了污染过程的频繁发生。
3. 季节转换期间易产生大气污染:在全国空气质量连年好转的情况下,秋冬季为什么还容易出现污染状况呢?专家分析,季节转换期间易产生大气污染。例如,从11月7日起,京津冀及华北多地出现雾霾,主要由于季节转换期间气象条件的不利。
4. 区域污染源的持续存在: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等污染源对区域PM2.5的贡献仍然较大。特别是在工业源中,钢铁焦化行业和水泥行业的贡献最为显著。这些污染源的存在,使得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高,进一步加剧了二次PM2.5的形成。
综上所述,北京秋冬季规律性污染过程的出现,是污染物排放高位、不利的气象条件、季节转换以及区域污染源持续存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你知道吗?北京的秋冬季,那可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季节。爱的是那金黄的银杏叶,爱的是那清新的空气,恨的却是那时不时冒出来的雾霾。这不,最近就有清华大学的环境专家出来给大家答疑解惑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北京的秋冬季总是容易出现规律性的污染过程吧!
气象条件:秋冬季的“幕后黑手”

你知道吗,北京的空气质量其实和天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王书肖教授就说过,秋冬季的空气质量波动,很大程度上是受气象条件影响的。比如,去年10月到11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南下频率偏低,区域气温还创了历史新高,高湿、大雾天气频发,这就给污染物累积提供了“温床”。
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改善的“拦路虎”

虽然北京的空气质量近年来有所改善,但王书肖教授也指出,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效还不稳固。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仍然处于高位,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这就好比一个房间,虽然你把垃圾清理了一部分,但房间还是堆满了杂物,空气质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应对污染挑战

那么,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该怎么办呢?王书肖教授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区域联防联控。简单来说,就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污染挑战。比如,加强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本地污染的控制,协同应急减排,这样才能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专家解读: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除了王书肖教授,清华大学的其他专家也对北京的秋冬季污染进行了深入解读。郝吉明院士表示,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污染比往年来得更早、更频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外因,区域冷空气活动偏弱,频繁遭遇静稳逆温、高湿大雾等不利气象条件;二是内因,区域污染排放仍然超过环境容量。
应对措施:多管齐下,共筑蓝天
面对秋冬季的污染挑战,北京市和周边地区已经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比如,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应对污染挑战。
北京的秋冬季污染问题,既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北京的秋冬季重现蓝天白云,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