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保护沧源崖画,守土有责,代代不绝。,保护古树名木赓续中华文脉简报
沧源崖画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以及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共发现17处地点。
沧源崖画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狩猎、采集、战争、舞蹈、房屋、村落、树木、手印、战争等题材。画面通常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的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这些崖画不仅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n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云南省和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根据《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崖画保护条例》,沧源崖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保护管理。自2018年起,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内外十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对沧源崖画展开系统调查记录,并完成了数字化记录工作。
沧源崖画不仅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史前西南边疆地区先民的社会经济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亲爱的读者,你知道吗?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有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地方,那里隐藏着一段段古老而神秘的记忆——沧源崖画。这些崖画,如同时间的信使,穿越了数千年的风霜雨雪,向我们诉说着佤族先民们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探寻那些镌刻在岩石上的历史印记,感受道中华,守土有责,代代不绝的传承。
一、千年崖画,历史的见证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崖画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们分布在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海拔1000-1899米的山崖上。据统计,共有15个点,1100多个图像,532.37平方米。这些崖画中,有狩猎、战争、放牧、归家、舞蹈、娱乐、祭祀、村寨等场景,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佤族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
这些崖画,如同历史的镜子,映照出佤族先民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它们不仅是研究南方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立法保护,守土有责

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沧源佤族自治县高度重视其保护和开发工作。2011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崖画,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崖画保护条例》。该条例明确了保护对象、范围、工作原则、工作资金来源、管理部门职责、保护措施、公民权利义务及奖惩制度等内容。
条例规定,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对沧源崖画的保护管理。同时,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沧源崖画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沧源崖画的保护管理。
三、多方协作,共筑保护长城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沧源佤族自治县采取了多方协作的方式。自治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文物管理机构负责沧源崖画的保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组织编制沧源崖画保护规划,制定沧源崖画保护管理措施,设置沧源崖画保护界桩和保护标志,收集整理沧源崖画资料并建立档案,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
此外,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环保、民族、旅游、农业、林业、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沧源崖画的保护管理工作。沧源崖画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沧源崖画的保护管理工作。
四、传承与创新,代代不绝
在保护沧源崖画的过程中,传承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得以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崖画。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在保护沧源崖画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举办崖画文化节、崖画研学等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沧源,感受崖画文化的魅力。
亲爱的读者,沧源崖画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道中华,守土有责,代代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