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广西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措施和进展如下:
1. 高层重视与政策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广西视察,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并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
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制定了《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和任务分工表,全面铺开示范区建设工作。
2. 组织机构与研究基地:
成立了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会,统筹建设10个研究基地,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以加强理论研究。
3. 文化活动与精神家园建设:
通过开展“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传承保护铜鼓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强调有形有感有效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社区建设与民族团结:
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工作,以各民族“插花”方式安置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
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成“民族之家”和“服务中心”3000余个,让各族群众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
5. 教育与就业: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确保各族群众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享有平等机会。
6.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促进就业,增强各族群众的经济基础,推动共同富裕。
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广西通过以上措施,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广西,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它独特的魅力,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
在广西,你可以看到壮乡的欢歌,瑶山的悠扬,苗寨的欢腾,侗乡的和谐。这里,各民族如同五彩斑斓的画卷,交织出一幅幅生动的民族交融图景。如今,广西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让这片土地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历史底蕴,铸就民族交融的基石

广西,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从先秦时期的西瓯、骆越,到海上丝绸之路及南岭走廊的开发,广西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源远流长。这里,各民族在相互嵌套的生存空间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多元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
广西贺州市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麒麟尊’,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凤、麒麟三大神兽集于一身,器形和纹饰表现出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体型和盘龙、附凤等雕饰又显露着浓郁的南越文化特点,堪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
二、文化传承,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三月三”刘三姐歌谣”、“壮族铜鼓习俗”等,既是各民族共享共传的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等美食,则体现了壮族传统稻作农耕文化的底蕴,同时也吸收了汉族卤文化、瑶族辣文化、侗族苗族酸文化等多元味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美食。
此外,誉满海内外的六堡茶,起源于广西苍梧县的瑶族地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六堡茶不断借鉴融合各民族的茶文化,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品质不断提升,成为中华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香飘国内各地,更远销至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
三、民生福祉,共建共享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广西注重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创造各族民众共建共享的社会条件。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中,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四、红色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作为革命老区,在历史上涌现了冯子材等一批爱国英雄人物,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和红色文化资源,是广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新时代以来,广西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改革先锋、时代楷模,有上百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这些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激励着广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科普力量,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广西科协从科普阵地建设、科普大篷车、主题科普品牌和特色科普赛事等多方面发力,持续加强民族地区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提升科普宣传服务民族地区发展能力,促进科学普及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广西科协发挥科普场馆的食品安全科普主阵地作用,加快推动市县科普阵地的建设发展步伐。同时,广西科协还积极组织各级科协系统,将食品安全科普知识通过科普大篷车送至民族地区,扩大民族地区食品安全科普覆盖面。
六、专家学者,共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
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交流发言等形式深入研讨,凝聚共识,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郝时远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基础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久久为功的过程,凝聚人心,要强调团结和进步。
七、民族村寨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民族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江州区卜花屯、富川瑶族自治县深坡村、全州县大碧头村、金秀瑶族自治县六段屯、兴安县华江九寨”、资源县石山底屯等试点村寨逐渐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的样板标杆、旅游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示范园地。
会议强调,推动民族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要塑造村寨和合之美,提升村寨宜居之美。把民族村寨建设与和美村寨建设、乡村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村民增收,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