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摄影之都” :镜头中看上海滩百年风云,世纪初的摄影实践
“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展览于2024年12月24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了35位长期生活于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268件作品,以及其它相关80余件/组资料和展品。展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策展,旨在通过摄影作品展现上海百年来的变迁与发展。
展览以线性结构为主轴,分为“光影前驱”“纪实立场”“多元表现”与“特别呈现”四个板块,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摄影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展览以丁悚、陶冷月、金石声等艺术家的作品为起点,呈现了摄影在上海的发展历程,包括世纪初的《上海美专学生龙华户外写生活动》等重要文献。
展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窥见上海百余年变迁与发展历史的契机,还呈现了摄影在这一时期的演变与突破。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摄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互相成全,以及摄影在上海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镜头下的时光隧道:漫步“上海:摄影之都”
想象你手握一台老式相机,穿梭在百年前的上海滩,捕捉那些风华绝代的瞬间。如今,无需穿越时空,只需走进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一场名为“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的展览,就能带你领略这座城市的百年风云。
光影前驱:世纪初的摄影实践

展览的序章,仿佛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1918年,丁悚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组上海美专师生的户外写生照片,这是上海摄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丁悚、但杜宇、金石声、陶冷月、郎静山、庄学本、沙飞等摄影家、艺术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摄影的辉煌。
在他们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上海街景,街头奔跑的人力车夫、人们争相购买彩票的情景,以及同济大学学生跳水的身姿。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上海的风貌,更见证了中国现代意识的塑造。
江河对视:母亲河的视觉对话

“江河对视”单元中,陆元敏的《苏州河》系列与张春海的《黄浦江》系列作品展开对话。黑白墙面的设计巧妙区隔江与河,两条孕育上海成长的母亲河在影像展示中形成独特的视觉比照。
苏州河,这条曾经承载着上海繁华与沧桑的河流,如今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显得更加静谧而深邃。黄浦江,这条见证上海崛起的江河,在摄影师的捕捉下,展现出它雄浑而壮阔的气魄。
街头剧场:石库门弄堂的岁月流转

“街头剧场”单元中,摄影家郭博镜头下的石库门弄堂场景被放大,为观众营造出自由穿梭的时空感。那些斑驳的墙壁、错落的窗户,仿佛在诉说着弄堂里的百年故事。
石库门,这个曾经是上海滩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郭博的镜头,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感受石库门弄堂的岁月流转。
记忆相册:老照片中的上海风情
“记忆相册”单元,展出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上海滩的繁华与沧桑,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街头巷尾热闹非凡。大卫·柯鲁克摄影的《上海街头》,展现了一对母子正在买冷饮解暑的场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
都市更兴:现代化脉搏的跳动
“都市更兴”单元,聚焦于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摄影作品。从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瞬间,到衣食住行的点滴变迁,这些作品展现了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蓬勃生机。
展览中,复刻了1996年上海地铁一号线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交通发展的迅猛。同时,海鸥牌国产照相机的历史展示,也彰显了上海在工业、经济与贸易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眺望视点:摄影与上海的相互成就
“眺望视点”单元,呈现了摄影家们对上海的独特视角。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发展,也用影像表达了对上海的热爱。
在摄影与上海的相互成就中,上海成为了“摄影之都”。而摄影,也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漫步在“上海:摄影之都”的展览中,我们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这些镜头下的上海滩,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段情感的寄托。让我们在光影的交织中,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品味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