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天下)本田日产官宣合并,日系车企困局将解?,跨界合作,抱团取暖
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计划于2024年12月23日正式公布,双方已达成初步协议,并计划在2025年6月前签署最终协议。以下是合并的详细信息、背景及影响:
合并的详细信息
1. 合并方式:本田和日产将通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来实现合并,两家公司将作为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日产为最大股东的三菱汽车将在2025年1月底前决定是否加入。
2. 时间表:双方预计在2026年4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在同年7月底至8月退市,成立控股公司。新公司力争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3. 合并目标:合并后的公司计划实现年销售额超过3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9万亿元)和年营业利润超过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90亿元)。
合并的背景
1. 市场挑战:本田和日产的合并是为了应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崛起和中国品牌的强势竞争。双方希望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协同,增强在全球电动汽车和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
2. 历史背景:这是继2021年FCA与PSA合并组建Stellantis集团以来,全球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合并。
合并的影响
1. 规模与成本:合并后,新公司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年销量预计超过800万辆。规模的扩大将有助于提升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
2. 市场格局:合并后的公司将与丰田集团形成两大主要阵营,日本汽车产业将实现“最终”简并形态。
3. 中国业务:合并主要着眼于日本本土和美国业务,无意改变中国业务的格局和运营方式。
总的来说,本田和日产的合并是为了应对市场挑战,通过整合资源和技术协同,增强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合并后,新公司将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你知道吗?最近汽车圈可是炸开了锅,本田和日产这两大日系巨头竟然官宣要合并了!这消息一出,瞬间引发了全球车迷的热议。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看看这背后的原因和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
跨界合作,抱团取暖

话说回来,本田和日产这俩“老冤家”为何突然要牵手呢?其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竞争压力。
首先,咱们得说说外部环境。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电动化浪潮,特斯拉、比亚迪等新兴势力正在对传统车企发起猛攻。尤其是中国市场,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市场份额逐年攀升,让日系车企倍感压力。
据中新社报道,2023财年,本田全球销量约398万辆,日产约为337万辆,而比亚迪的销量却高达427万辆。这还不算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日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已被压缩至13.7%。这可真是让人捏把汗啊!
其次,咱们再来看看日系车企自身。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本田的净利润同比下滑超60%,日产的净利润更是暴跌93.5%。为了应对销量和利润下滑,两家公司不得不寻求合作,抱团取暖。
资源整合,共谋发展

那么,本田和日产合并后,会带来哪些变化呢?
首先,资源整合将是重中之重。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实现采购、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协同效应。这样一来,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升电动车产品的竞争力。
据财经天下报道,今年3月,本田和日产就联合采购、共同开发动力平台、零配件通用化等电动汽车业务展开合作。如今,双方将更进一步,将合作范围扩大到三菱汽车,形成强大的合力。
其次,合并后的新集团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集团和德国大众集团。这无疑将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有望在未来的汽车产业变革中占据有利地位。
挑战重重,未来可期

当然,合并之路并非坦途。首先,两家公司企业文化、管理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给整合带来一定的挑战。其次,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合并后的新集团能够持续发展,也是一大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日系车企首次尝试合并。早在2010年,雷诺、日产和三菱就成立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联盟最终走向了分崩离析。
如今,本田和日产再次牵手,能否跳出“失败者联盟”的怪圈,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市场,日系车企的“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市场对日系车企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吉利等在市场上表现抢眼,市场份额逐年攀升,让日系车企倍感压力。
据轱辘哥观察,在中国街头,日系车依然随处可见。随着自主品牌实力的不断提升,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逐渐被蚕食。
据轱辘哥统计,2024年,一汽丰田、东风日产、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四家合资车企的全年销量加起来约432万辆,而比亚迪全年销量为427万辆。这足以看出,自主品牌正在对合资车企发起猛攻。
本田和日产的合并,无疑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变数。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大潮下,日系车企能否通过合并实现华丽转身,让我们共同期待。而对于中国市场,日系车企能否应对来自自主品牌的挑战,也将成为未来的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