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架”走上“生产线” 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落地生“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
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过程,涉及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市场需求和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和成功案例:
1. 提升成果质量
教育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质量,包括:
有组织科研:引导高校科技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确保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专利质量提升: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确保专利有实际应用前景和高质量。
2. 加大政策激励
教育部通过多种方式激励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调整资助奖励政策: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减少对专利授权的奖励,鼓励通过普通许可和基本许可费加提成的许可费计算方式促进转化。
创新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落地。
3.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市场前沿的主体,对技术的感知更敏锐,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更准确:
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的有效对接。
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决策: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引导科研人员从产业需求中凝练研究任务。
4. 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
高校与企业应加强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等多种形式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平台: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提供从专利申请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
5. 成功案例
北京大学:设立了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职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并开发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浙江大学:通过优化转让、许可类成果转化项目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转化效率。
南京大学:积极探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推动创新链条“环环相扣”。
6. 存在的瓶颈问题
尽管取得了不少进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
成果质量不高:高校专利基数大但质量低,转化率较低。
市场需求导向不足:高校科研选题往往缺乏市场需求导向,导致成果不适应实际应用。
企业承接能力弱:本土企业对早期科技成果的承接意愿和能力不足。
7. 突破瓶颈的建议
加强评价机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
增强企业承接能力:通过政策支持和合作模式创新,提升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承接能力。
完善服务体系: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成果管理、运营能力,提供全方位的转化服务。
通过以上措施和案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正在逐步实现从“书架”走上“生产线”,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科研成果的华丽转身——高校如何让“书架”上的智慧“生金”
想象那些堆满书架的学术论文、专利证书,它们如同宝藏,等待着被发掘。如今,这些宝藏正从“书架”走上“生产线”,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那么,高校如何让科研成果从理论走向实践,实现从“书架”到“生产线”的华丽转身呢?
一、产学研融合,搭建转化桥梁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科研成果转化率却相对较低。为了打破这一瓶颈,产学研融合成为关键。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携手,共同搭建起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以盾构机为例,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合作,成功突破核心技术,制造出国产盾构机,售价降至每台不到3000万元人民币。如今,全球每10台盾构机中,就有7台来自中国。这一成果的转化,正是产学研融合的生动体现。

二、政策引导,优化评价体系
为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高校优化评价体系。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要求高校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有条件的高校要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

此举旨在改变我国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让科研人员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的人体器官芯片技术,正是通过这样的政策引导,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三、创新平台,助力成果转化
为了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我国高校纷纷搭建创新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持、资金保障和市场对接等服务。
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开幕,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机构参与。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讲话中指出,期待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成长,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东南大学联合附属中大医院成功完成病原微生物核酸快速检测系列试剂盒相关成果转化签约,总金额达1.17亿元。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创新平台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四、人才培养,夯实转化基础
科研成果转化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高校在培养科研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为科研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林峰谈到,他们新一代信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所遴选的项目‘垂直领域多模态精神心理健康辅助诊断设备’已经顺利进驻多所学校,全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工作。这一项目紧密结合国内顶尖医院多年的临床诊断方法和经验,采用创新技术路线,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区域合作,拓展转化空间
为了拓展科研成果转化空间,我国高校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与天津市科技成果对接会成功举办,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这一模式已在京津两地深入人心,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书架”走上“生产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之路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创新,就一定能让科研成果从理论走向实践,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