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四子王旗:104公里守边路上的奋斗与希望,智能温室里的“绿色希望”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104公里边境线上,生活着一群既普通又伟大的牧民,他们不仅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也是国家边疆安全的重要力量。四子王旗位于乌兰察布市境内,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19个边境旗县之一。
奋斗与希望的故事
1. 智能温室兴边业:
四子王旗通过建设智能温室大棚,解决了边境牧民长期以来的“吃菜难”问题。例如,江岸苏木的牧民斯琴毕力格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蔬菜大棚,种植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不仅改善了自家的生活,也为其他牧民提供了新鲜蔬菜。
2. 修车库里的守护者:
钢宝力达是边境公路上的道路救援工作者。他退伍后选择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汽修技术帮助过往车辆解决困难。几年间,他在160多公里的边防公路上救援了12000多辆被困车辆,保障了边境公路的畅通。
3. 三代护边传佳话:
牧民李日高一家祖孙三代接力守边,传承着守边护边的责任和使命。李日高从1965年开始守边,他的儿子李向阳和孙女李翠青也继承了这份责任,继续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1. 基础设施建设:
四子王旗在改善边境生活条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完善公路路网、实施安全水窖、通电通网等工程,极大改善了边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 生态旅游:
依托边境苏木的旅游资源,四子王旗打造了草原生态游、科普探秘游、研学旅行游、康养自驾游等旅游品牌,重点建设红崖台地、胡杨林两大景区,成为游客打卡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子王旗的104公里守边路上,充满了牧民们的奋斗与希望。他们不仅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守护着边疆的安全,还通过发展农业、旅游等多种方式,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示了边境牧民的坚韧与奉献,也体现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关怀和支持。穿越104公里的守护: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边防故事
想象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有一片被风沙和草原共同编织的壮美画卷。在这片画卷中,四子王旗的104公里边境线,犹如一条坚韧的丝带,连接着祖国的安宁与繁荣。在这条丝带上,有一群人,他们既是牧民,也是守护这片土地的勇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子王旗,感受104公里守边路上的奋斗与希望。
智能温室里的“绿色希望”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斯琴毕力格的脸上,他放下冰冷的帽子,走进了温暖如春的蔬菜大棚。黄瓜、茄子、西红柿,这些平日里只能在市场上看到的蔬菜,如今在他的大棚里茁壮成长。斯琴毕力格是四子王旗江岸苏木额尔登嘎查的牧民,也是当地第一个尝试冬季种植蔬菜的人。
“冬天种的菜没夏天长的好,但过年吃上新鲜蔬菜肯定没问题。”斯琴毕力格笑着说,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江岸苏木距离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180公里,这里地广人稀,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作为边境线上的戍边员,斯琴毕力格一直面临着吃菜难的问题。2024年4月,四子王旗依托乌兰察布市科技局,在边境嘎查开展首批蔬菜大棚试点,共建设了5个60平方米的大棚。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蔬菜大棚成效显著,不仅解决了当地牧民的吃菜问题,也为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0载坚守,像界碑一样守护祖国

在四子王旗江岸苏木的边境线上,有一位名叫杨登扎木苏的牧民,他用40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护边路。
“只要我不离开这里,就要把这份责任担起来,要像界碑一样守好祖国的一草一木,为边境稳定贡献绵薄之力。”杨登扎木苏说。
江岸苏木北与蒙古国交界,这里地广人稀,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40年前,边境派出所需要设立护边员岗位,杨登扎木苏主动请缨担任护边员。自此以后,不管严寒酷暑、风吹雨打,他40年如一日地巡视自己管护的边境线,坚定地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把青春和热血奉献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在这40年里,杨登扎木苏还协助边境警官维护辖区的安全和稳定,发挥着边境前沿观察员、信息员、预警员的作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深刻内涵。
三代护边人,传承红色基因

在四子王旗的边境线上,还有一群人,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护边之歌。李日高,一位有着60年护边经历的老牧民,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代代护边人的故事。
“那个年代没有摩托车,更没有汽车,巡边主要是骑牲畜,骆驼和马是必不可少的忠实伙伴。”李日高回忆说,虽然日子艰苦,但为国护边是他们那代人的精神支柱。
十几年的护边生涯,让李日高和牧民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留宿在牧民家里,帮着装运粮食、剪羊毛、接羊羔。当时边境线还没有那么多网围栏,牲畜经常在两国之间活动,李日高和牧民们发现跨境的牲畜时,都会及时赶至边境线外,避免蒙古国牧民因此产生经济损失。
如今,李日高的儿子也加入了护边队伍,成为第三代护边人。他们传承着红色基因,继续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
104公里的安宁,离不开他们的付出
在四子王旗的104公里边境线上,有一群人,他们既是牧民,也是守护这片土地的勇士。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深刻内涵。
他们用智能温室里的“绿色希望”,为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用40年的坚守,像界碑一样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他们用三代人的传承,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护边之歌。
104公里的安宁,离不开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向这些守护者致敬,感谢他们为祖国的边疆稳定付出的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