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将至 网警提醒警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陷阱,小心!这些陷阱你遇到过吗?
寒假将至,网警提醒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要警惕网络游戏中的各种陷阱。以下是几点重要的提醒和防范措施:
1. 防范网络诈骗:
部分小学生为了绕过游戏的防沉迷系统,使用大人身份证信息登录游戏网站,却因此陷入了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导致财产受损等问题。
例如,运城市一名小学生在使用家长手机玩游戏时,被不法分子以赠送“游戏皮肤”为由,诱导添加其社交账号,并套取了家长的有关账号、手机号、邮箱验证码,试图盗走家长社交账号中的3万元。
2. 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
完善实名认证和审核机制,增加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消费的限制。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3. 警惕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双重负面影响,如沉迷游戏导致近视、影响学业和性格异化等问题。
2024年数据显示,尽管防沉迷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接近三成未成年人上学期间每日线上娱乐时间超过2小时。
4. 教育引导:
家长和学校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利弊,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中的风险,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希望每位家长和未成年人都能提高警惕,安全度过寒假。寒假的脚步越来越近啦!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游戏的海洋里呢?不过,在尽情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可别忘了,网络世界里的陷阱可不少哦!尤其是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小朋友们,更要提高警惕,别让网络游戏成为“甜蜜的负担”。今天,就让我来给你好好说说这个事儿,让你在寒假里既能畅游游戏,又能远离陷阱!
小心!这些陷阱你遇到过吗?

你知道吗?最近,就有不少小朋友在游戏中遭遇了诈骗,损失了不少“血汗钱”。不信?那就让我给你讲讲几个真实案例吧!
案例一:游戏皮肤引出的“大麻烦”

运城市盐湖区的小明(化名)是个游戏迷,寒假期间,他拿着妈妈的手机玩游戏。突然,一个陌生人加他好友,说可以免费送他游戏皮肤。小明心动了,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妈妈的微信账号、手机号和邮箱验证码。结果,不法分子趁机盗取了妈妈的微信,企图盗走里面的3万元。幸好,妈妈及时发现异常,报警处理,才避免了损失。
案例二:免费皮肤背后的“恐怖”威胁

晋中市的小丽(化名)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她在游戏中看到免费送皮肤的消息,就添加了所谓的“客服”账号。结果,对方以公司财务被冻结为由,威胁小丽配合解除冻结,否则就起诉她的父母坐牢。在对方的恐吓下,小丽通过视频展示了付款码,最终损失了约1万元。
案例三:游戏主播的“甜蜜”陷阱
长治市的小强(化名)在游戏中认识了一个游戏主播。主播发给他一个二维码,说扫码进群有惊喜。小强扫码进群后,主播告诉他进入了诈骗群,如果不退群,就会面临处罚和拘留,甚至警察会来抓他。在长时间的心理诱导和恐吓下,小强心理防线崩溃,先后转账1.6万元。
揭秘!这些陷阱为何会出现在游戏中?
为什么这些陷阱会出现在游戏中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生自身特点:
小朋友们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相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而且,他们害怕被家长责备,不敢告诉家长,导致被骗金额增加。
2. 家长监管不力:
部分家长对孩子上网行为关注不够,未妥善保管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及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也未对孩子进行充分的防诈骗教育。
3. 平台审核漏洞:
部分游戏平台的未成年人审核机制存在缺陷,使得孩子可以轻易使用他人的身份信息注册登录。
防范!如何远离这些陷阱?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共同防范这些陷阱。
1. 家长层面:
加强对孩子的上网监管,关注孩子日常动态。
保管好个人信息物品,教育孩子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及各种诱惑。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2. 学校层面: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课程、宣传活动等提高学生的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平台层面:
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完善实名认证和审核机制。
加强对涉及未成年人的诈骗行为的监管和打击。
寒假将至,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游戏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