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155万老年人!北京建成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中国航天功勋养老产业园昌平最新消息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北京市已建成100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并全部通过验收,标志着这一民生工程圆满收官。这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分布在全市16个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辐射了全市476家养老服务驿站,惠及155万老年人,其中包括32万名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
这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是街道(乡镇)层面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旨在统筹调动辖区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普惠养老服务。北京市在2024年将建设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列入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并计划在2025年再新建50家,以进一步织密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提升服务水平。
北京市近年来积极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旨在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也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北京新添养老“暖巢”,155万老人乐享晚年
想象当你步入暮年,身边不仅有温馨的家,还有一处充满关怀的“暖巢”,在那里,你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感受家的温馨。这不,北京就为155万老年人打造了这样的“暖巢”——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一、155万老人的“暖巢”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北京市已建成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它们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老年人提供了就近就便的普惠养老服务。这些服务中心分布在16区与经开区,辐射全市476家养老服务驿站,惠及155万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就有32万。
二、聚焦老龄化,打造“以空间换服务”

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以空间换服务”的思路,在老龄化程度高、高龄老年人密集的地区,政府无偿提供设施,让老年人在哪里,设施就布局建设到哪里。
三、四大原则,织密养老服务网络

在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过程中,北京市遵循了“就近就便、普惠服务、功能集成、安全运营”四大原则。这四大原则,既保证了服务的便捷性,又确保了服务的质量。
四、三类方式,全面布局
为了实现全面布局,北京市采取了“转型升级、配套新建、整合设置”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让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五、两指引、一方案、一协议,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让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真正成为老年人的“暖巢”,北京市制定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指引、验收指引、效能评估方案、运营协议范本”。这些指引和方案,为服务中心的运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确保了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六、两类六项功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就像一个大家庭,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它具备“集中养老、养老助餐、老年学堂、康养娱乐、心理服务”等基础服务功能,以及“志愿服务、疾病筛查、公益宣传”等拓展服务功能。
七、普惠床位,让更多老人受益
为了让更多老人受益,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设置了普惠床位。这些床位的收费价格不高于该区域平均市场价格,原则上不能设置单人间。目前,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共设置普惠床位5698张。
八、助餐服务,解决吃饭难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吃饭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将作为养老助餐主渠道,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的堂食、送餐服务。同时,面向社区其他居民以市场化方式开放,既能保证助餐点盈亏平衡,又能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拓宽获客渠道。
九、居家养老服务,上门服务更贴心
为了让老年人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综合体聚人才、建队伍,发挥固水土、育森林”的作用,为周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家庭输送居家养老护理员,提供专业的居家照护上门服务。
十、医养结合,提高就医便利度
在医养结合方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握手机制,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畅通紧急救治及快速转诊绿色通道,提高就医便利度和可及性。
十一、未来展望,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2025年,北京市将继续建设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持续织密养老服务设施网络的同时,着力提升服务水平,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在这个充满爱的城市,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成为了老年人温馨的“暖巢”。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暖巢”涌现,让155万老年人乐享晚年。